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841381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一)悲壮雄浑有遗篇(一)悲壮雄浑有遗篇1、悠悠先祖、悠悠先祖土家族是由巴人、武陵山区的土著先民、僰人、濮人、乌蛮、板楯蛮和賨 人、江西迁来的部分望族等大概于唐、宋时代融合而的一个单一民族,但 是融合的核心是巴人,巴人有三支,按照其图腾和信仰分为:龙蛇之巴、 鱼鳖之巴和白虎之巴,白虎之巴为主体的巴人经过漫长的艰苦岁月,大致 到宋代就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土家族其他民族一样,也是多元一体的。 白虎巴人尚武善斗,勇猛剽悍,为周武王伐纣立下了大功。公元前 316 年, 秦军灭蜀后南下,灭掉巴国,他们逃到武陵山区,聚族而居,自觉融入当 地土著巴人之中,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征,为土家族

2、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2、白虎图腾、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 4200 年前的夏代初年,出 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 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 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 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 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 文化的基本特征。3、梅山猎神、梅山猎神把狩猎叫做“赶仗”,有传承战争的内在含义,土

3、家人特别信仰和崇拜自己 的猎神梅山猎神。梅山是一个聪明漂亮、勇猛无比的姑娘,既是土家 族中出色的猎手,梅山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伴,在与野兽搏斗中英勇牺牲。 从此,土家人就视梅山为骁勇、刚烈的猎神。土家人在狩猎的前后,都要 祭祀山神。 土家人狩猎的方式有:第一,安竹签。把尖削的竹签埋在野兽必经之路上, 野兽落在竹签上被刺死;第二,挖陷阱。采用集体围猎、诱惑伪装、出没 必经之地等方式;第三,做栅栏。用栅栏围住有野兽的山坡,留几个出口, 在出口外挖陷阱,然后围杀;第四,安木笼。在木笼里面放上诱饵,用受 动或者活动机关,捕猎野兽;第五,下套。有捉鸟雀、连续安套套野兽两 种类型;第六,安榨板。利用诱饵捕获小

4、动物;第七,集体围猎。4、操舟行水、操舟行水最先的巴人先祖,利用鱼凫(鱼鹰)捕鱼,善于行水操舟,后来迁徙到武 陵山区,山高谷深,采用叉、钓、笼、网、毒等很多方式捕鱼,作为营养 的补充。5、八部大王、八部大王“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传说是大龙给他们喂奶吃,有大凤给他们遮风 雨,他们的八个兄弟名字分别依次为:1、熬潮河舍、2、西梯佬、3、西河 佬、4、里都、5、苏都、6、那乌米、7、拢此也所也冲、8、接也会也那飞 列也。这八个神人,他们勤劳善良、诚朴重义、武艺高强,应该是土家族 历史上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二)杨柳新枝舞翩跹(二)杨柳新枝舞翩跹6、酉阳民歌、酉阳民歌酉阳民歌是各族群众喜闻乐

5、见的艺术形式,在节日喜庆、婚丧祭祀等活动 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酉阳州志有“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酉阳地处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带,属九溪十八峒的原始部落,因此, 最初的酉阳民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原生性。历史上,有两次重大事件的 发生曾改变了酉阳民歌的原始风格:其一,南宋时期,为镇压金头和尚起 义,冉守忠自夔州率兵来酉平叛,因此,给酉阳民歌输入了“巴音”的影响, 使酉阳的原始民歌歌风为之一变;其二,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改土归 流,大量汉人及汉族流官迁酉,同时引入了大量的汉文化,使汉族歌谣与 原始民歌融合一体,基本上形成了现今酉阳民歌的基本架构。加之酉阳地 域辽阔,地势复杂,

6、与湖南、湖北、贵州等省相互接壤,因此,酉阳民歌 在传承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1)土家民歌的经典木叶情歌 ,由唐腾华、王兴权、罗孝平老师 等整理,宛若深山碧玉,开始散发出醇厚的陈香,采用木叶传情的表现手 法,内容质朴简练、清爽豪放,曲调舒缓而绵长,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纯真 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摆脱封建束缚的迫切心情。 (2)苗族民歌的典范大雨落来细雨飘 ,唐腾华老师等整理出来, 婉约含蓄、婉转悠扬,情深意切,饱含着轻柔和温暖,用优美的旋律,该 曲调有铺垫、有高潮、有苗歌神韵,折射出苗族青年男女的厚实的情感。7、摆手礼赞、摆手礼赞酉阳土家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主要反

7、映土家人的战斗、 劳作、生活场面。从形式上看,因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和祭祀主体的不同, 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形式。 “大摆手大摆手”一般为“三年两头摆”,地点大多在“大摆手堂”或“八部大王庙”举行, 祭祀主体主要是“八部大王”, “大摆手”规模气势恢弘,在摆手坝的中央设置 丈余高的“龙凤大旗”,还要在摆手场的四周插上许多旗幡,以此烘托和营 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大摆手”表演时手持长矛或齐眉短棍,身披“西兰卡 普”,以锦代甲,其舞姿剽悍、劲勇。 “小摆手小摆手”则是以村寨或姓氏为单位每年都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土王庙” 或“爵主宫”进行。主要表现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画面等,舞姿轻柔而

8、细腻, 表演时很少运用道具,不受服饰限制,但所反映的内容十分细致,如:栽 秧、薅草、打蚊子、抖屹蚤、牛擦背、打糍粑等等。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 “单摆”、 “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作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 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8、 “撒尔荷撒尔荷” 祭祭土家族跳丧舞又叫打绕棺、穿花舞、丧鼓舞,土家语叫做“撒尔荷”,是传 承了两千年前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 吊唁。入夜, “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亲 属节哀。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豪放飘逸, 动作舒缓而优雅,配合强烈的打击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土家跳丧舞

9、集歌、 舞、吹、打于一体,适合男女老幼齐跳,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 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9、茅古斯舞、茅古斯舞土家人的民间歌舞,还被中外的戏剧界称为是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这就是“茅古斯舞”,茅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 民间武术,体现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 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现其 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 前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 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根

10、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 遗风。茅古斯舞般要跳六个晚上,按序分“生产”、 “打猎”、 “钓鱼”、 “接亲”、 “读书”、 “接客”。其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中国古典民族舞蹈的宝贵 遗产。10、 “戏剧化戏剧化 石石”傩戏,又叫“傩愿戏”、 “傩堂戏”,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 (前 1600-前 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 傩舞。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戏表演的主要特 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现神的身世事迹。 傩所供奉的神灵为传说中的伏羲兄妹,尊为傩公傩婆,又称“东山圣公”和 “南山圣母

11、”。以缅怀传说中再造人类的祖先,并祈求他们护佑子孙。傩事 概括为两种,即“冲傩”和“还愿”。 “冲傩”指清宅、祛病、驱灾;“还愿”指祈 寿、求子、小孩无灾无病,顺利成长。 傩戏面具一般用柳木、白杨木制作,在面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依此可将傩面具分为几大类: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头马 面。正神都是正直善良、图中开山面具威武、凶悍、怪异,而容黝黑发亮, 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扬。雕刻粗放概括,奇特骠悍的面目,使人 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 傩舞贯穿于傩堂戏的整个开坛法事和傩戏中,掌坛师头戴观音玉佛冠,身 穿法衣,下围罗裙,左肩搭排带,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执师

12、刀 迎神作法。掌坛师的舞蹈最为优美。有“踩九洲”、 “踩八卦”、 “将军打马”等舞 蹈。时而腾跃蹦跳、翻滚旋转;时而轻踏慢搓,抑扬跪拜。11、土家阳、土家阳 戏戏阳戏是地道的土家族剧种。早先叫扬花柳,为民间艺人行乞或风尘女子卖 唱糊口的表演艺术,后经艺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净丑末行当齐全的 地方剧种。 阳戏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旦角在 阳戏中居各行之首。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 17 个曲牌。 “阳戏”之“阳”,说酉阳位于酉水之北谓之阳,二说戏是因为面具朝上,三 说“扬花柳”与“阳”谐音,而“扬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三)民族奇葩花正

13、艳(三)民族奇葩花正艳12、西兰卡、西兰卡 普普在土家语里, “西兰”是铺盖的意思, “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 人的花铺盖,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山寨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 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奇葩。西兰卡普, 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 种贡品。图案采用夸饰的手法,通经断纬,编织细腻,通常把土家族的白 虎图腾、喜鹊闹春以及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等图案,织工精细,色彩 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西兰卡普 一般每幅宽约 50 厘米,3 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壁挂、枕巾、围裙、

14、桌垫等。13、哭嫁离、哭嫁离 愁愁哭嫁歌是土家姑娘出嫁时所唱,主要抒发离别父母、离别亲人的依恋之情, 到出嫁前一晚,哭嫁达到高潮,女方要选十名姑娘一起哭。 土家族非常重视哭嫁,能出口成章,词藻华丽,唱的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的,嗓子嘶哑、两眼红肿的,便会受到众人的赞赏。而若不会哭嫁的话,则会受到非议与讥笑。 “哭嫁”不仅是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 作为“喜事哭办”的独特遗风,已成为嫁娶中少见的艺术形式。14、吊脚楼、吊脚楼 台台吊脚楼,土家语称“咧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 ,为木质结构,为干栏式 建筑,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四骑或五柱四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 祖先神龛,是祭祀的核心。

15、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 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 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四)苗寨欢歌盛空前(四)苗寨欢歌盛空前15、苗寨芦、苗寨芦 笙笙又称“踩芦笙”,苗语叫“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 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 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及,舞者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限制,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 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有节奏的乐曲,轻轻摆动身体绕圈舞蹈。另一种是 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大家跟在后面围圈舞蹈,动作跟随

16、领舞者吹 奏的乐曲而变化。舞姿特点,有“踩”、 “跳”两种。 “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 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显得端庄、娴雅。 “跳”,是由跳动的脚落地后, 下肢的颤动、抬脚踹动,上身随后自然地摆动为特色,显得柔和、潇洒。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个人竞技, 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如 “滚山珠”、 “蚯蚓滚沙”、 “猴子上树”、 “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 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如“牛打架”、 “斗鸡”等。16、苗族鼓、苗族鼓 舞舞苗族鼓舞,一般是指“木鼓舞”,有 5 个自然章节,它的依次名为:“略歌歌陶 太,略渣厦、渣厦露、虾蒂福”,均为苗语音“略歌陶”即奔跑远征意思。是 舞蹈的引子,它追忆性地描绘昼夜兼行、爬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片森 林的祖先,舞蹈的跳跃动作,脚尖不断触地;但又是短暂交替的舞姿,在 木鼓“帝嘎帝嘎冬帝嘎帝冬”的密集鼓点配合下,紧张的舞步更为形象;“歌陶 大”即寻找眺望的意思,一路征程千辛万苦,边走边看,寻找一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