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39840777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一、审计总目标一、审计总目标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本国的会计准则,并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意见。A、详细审计阶段:逐笔审计,查错防弊;B、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公证性及差错防弊;判明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C、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审计由静态审计发展到动态审计,并且增加了“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经营审计、效益审计、效果审计) 。审计目标不再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为社会提供公证,而是向管理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此阶段的审计工作已比较有规律,且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

2、和方法。(一)审计总目标概括(一)审计总目标概括1、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2、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3、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二)会计报表审计总目标(二)会计报表审计总目标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收集证据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使自己能够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表示意见,并提出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合法性: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 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

3、其他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允性: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的方面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注意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区别;二、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二、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一)管理当局认定;(一)管理当局认定;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1)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所谓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所做的断言或声明。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是否有理由。我国独立审计准则明确规定,通过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

4、据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事项:一是资产、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存在;二是资产、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归属被审计单位;三是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四是是否有未入账的资产、负债或其他交易事项;五是资产、负债的计价是否恰当;六是收入与费用是否归属当期,并互相配比;七是会计记录是否正确;八是会计报表项目的分类反映是否适当,并前后一致。上述各事项可归类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以下五类认定:1、存在或发生认定:存在或发生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实发生。该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那些不

5、应包括的项目(如不存在的项目或不曾发生的交易结果)挤入了会计报表,并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因此, “存在或发生”认定,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夸大错误)有关。2、完整性认定:完整性认定是指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该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应包括的项目给遗漏或者省略了,也并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因此, “完整性”认定,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低估(缩小错误)有关,同“存在或发生”认定相反。3、权利和义务认定:权利和义务认定是指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该认定只与资产负债表的组成要素有关。这项认定通

6、常涉及所有权权利和法律义务问题,而且只与资产负债表的组成要素有关。4、 估价或分摊认定:估价或分摊认定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人会计报表中。有关金额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是否适当,不仅取决于这一金额的确定是否遵守了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在数学上或文书处理上有无错误。该认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总值估价、净值估价和计算精确性。此项认定还涉及管理当局会计估计的合理性。5、表达与披露认定:表达与披露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在会计报表上,管理当局暗示性地认定所有内容都表达适当,且披露充分。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

7、证据第十条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通过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事项:(1)资产、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存在;(2)资产、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归属被审计单位;(3)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关;(4)是否有未入账的资产、负债或其他交易事项;(5)资产、负债的计价是否恰当;(6)收人与费用是否归属当期,并相互配比;(7)会计记录是否正确;(8)会计报表项目的分类反映是否适当,并前后一致。此8项规定可归入上述五项认定。(二)审计具体目标(二)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必须

8、达到的目标。 项目审计目标是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五类认定是确定每个账户具体审计目标的出发点。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了解了一般审计目标,方能据以确定项目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的内容 真实性所列金额真实。由存在或发生认定得出。 完整性发生的金额均已包括。由完整性认定得出。 机械准确性。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 所有权所列金额确属公司所有。由权利与义务认定得出。 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 截止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适当的期间。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 (截止实际上包含了年末的存在发生和完整性两方面的金额。 ) 披露会计报表中适当地反映了账户金额和相应的

9、披露要求。 分类所列金额的分类恰当。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会计报表中恰当列示。第二节第二节 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程序,审计是在审计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制定、执行审计计划,有组织的采用科学的程序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完成审计工作,提交审计报告,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系统过程。审计程序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一、审计计划阶段一、审计计划阶段(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开 始准 备审计计划评价内控; 确定重要性;评估审 计风险制定具体 审计计划控制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研 究与测试,确定实质性测试的 性质、时间与

10、范围实 施实质性测试测试交易和余额:审查交易和 账户余额,评价财务报表各个 组成部分的公允性审计报告报 告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1、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一是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二是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 三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情况;四是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2、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途径:、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途径:查、问、思查、问、思;(1)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5)询问管理当局。(6)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7)考虑有关会计和审计

11、公告的影响。(二)确定关联方与关联交易(二)确定关联方与关联交易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三)了解对被审计单位有重大影响的法规、政策(三)了解对被审计单位有重大影响的法规、政策主要指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财税、审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四)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

12、定书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事项的书面合同。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增进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的了解,尤其使被审计单位更加明确自身所承担的会计责任,了解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及需要提供的合作。(2)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鉴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完成情况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约定义务履行情况的依据。(3)假设出现法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证据。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1)签约双方的名称。(2)委托目的。(3)审计

13、范围。 (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5)签约双方的义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一是按照约定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二是对执行业务过程中获悉的商业秘密保密。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义务,一是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全部资料;二是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三是按照约定条件,及时足额支付审计费用。(6)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7)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8)审计收费。(9)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10)违约责任。(11)签约时间。(12)其他有关事项。(五)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五)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六)确定重要性:(六)确定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

14、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对于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参考数值一般是: 净利润的 510,资产总额的 0.51,净资产的 1,营业收入的 0.51。(七)分析审计风险(七)分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没有发现的可能性。(八)编制审计计划(八)编制审计计划审

15、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部分。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具体审计计划则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计划所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及时间、范围等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二、确定实施阶段二、确定实施阶段(一)控制性测试(一)控制性测试控制性测试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取得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存在缺陷、运行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得到一贯遵循的证据所进行的测试。控制性测试的目的在于验证注册会

16、计师信赖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并根据测试结果或修改实质性测试的程序、执行时间和范围。(二)实质性测试(二)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取得关于被审计单位各类业务和账户的会计处理是否恰当的证据所进行的测试。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是通过账户余额、发生额的检查,获取有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否合理的直接证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数量通常是根据控制性测试的结果来确定的。1、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实质性测试的内容(1)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和趋势进行分析,以便对审计的重点区域及风险作出初步判断。(2)交易或余额的详细测试;2、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发生额真实性测试可以在预审阶段;账户余额真实性可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进行。(三)控制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和联系(三)控制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和联系1、控制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1)测试目的的不同;(2)测试对象不同;(3)评价依据不同;(4)测试方法不同;(5)测试时间不同;(6)测试程序的必要程序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