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总结 (1)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40504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总结 (1)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病理总结 (1)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病理总结 (1)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病理总结 (1)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病理总结 (1)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总结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总结 (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1 张诗文整理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第 1 节节 疾病概念疾病概念 1概念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 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被打破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生产性 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 2分类 (1)按病程长短分为 1.最急性型:最急性炭疽,羊快疫 2.急性型:鸡新城疫,腺胃乳头出血,猪瘟皮肤、内脏出血点。 3.亚急性型:猪丹毒皮肤上红色斑块状 4.慢性型:鸡结核病,极为消瘦,肝脏结核结节 (2)按发病原因可分为 1.传染病 2

2、.侵入机体内部或体表。猪蛔虫病引起肝脏“移行斑” ,阻塞胆管。 3.普通病(非传染性疾病):营养物质的缺乏。VE-硒铁引起白肌病,鸡黄曲霉毒素中毒 肝脏黄染,出血 (3)按患病器官系统可分为: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消 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运动器官 系统疾病。 3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的病理过程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的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也是许 多疾病普遍的要素。有些基本病例过程以局部表现为主,如肿瘤,水肿,局部血液循环障 碍;以全身反应为主,如发热,缺氧,休克,酸碱平衡紊乱等。 第第 2 节节 病因学病因学

3、 1.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 2.引起动物发生疾病的致病因素成为病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条件称为诱因。 1外因生物性:寄生虫,霉菌物理性因素:高温,低温,射线化学性因素:无机,重金属,有毒的营养性因素:微量元素,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 ,高温酸钾中毒-口腔黏膜腐蚀 性 2内因 1.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技能,排毒机能) 2.特异性免疫性的改变 3.遗传性免疫性的改变 4.机能反应性的改变 3条件 自然条件:气温 社会条件:科技,生产,管理水平 第 3 节 发病学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091 张诗文整理1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1.细胞机制 2.神经和体液机

4、制 3.分子机制 2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转化 3.局部与整体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技术 1目的要求 1.重点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了解病例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取材及固定 (1)取材注意事项: 1.材料新鲜 2.组织块力求小而薄 3.勿使组织块受挤压 4.尽量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 5.熟悉取材部位 6.选好组织块的切面 7.保持取材的清洁 8.切除不需要的部位 (2)固定及目的 应用化学试剂是组织或细胞中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凝固或沉淀,以保持其生活状态的过 程称为固定。固定液:10%福尔马林溶液(4%甲醛) ,固定 24 小时以上。 固定的目的

5、 1.迅速组织组织,细胞死后变化,防止互融与腐败,使之尽量保持生前的状态与结构 2.使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糖,酶等成分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其原有状态 3.使组织内各种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以便染色后易于鉴别和观察 4.使组织块硬化,便于制作薄片。 3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病原微生物的 4 期明显)潜伏期:长短不一经过 前驱期(先兆期)显明期转归期 康复 完全康复:当致病因素的作用停止或消失后,机体的机能,代谢及形态结构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疾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消失,但疾病时受损的机能和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并未完全恢复,这些变化常可借助于其他器官机能活动的增强而得以代偿。 死亡:生命活动的终止

6、,重要器官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濒死期:反射迟钝,心跳微弱,血液降低(可逆的)临床死亡期: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反射消失(可逆的)生物学死亡:细胞代谢,酶代谢,新陈代谢相继停止。 (不可逆)091 张诗文整理第二章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心力衰竭全身性 全身血管功能紊乱 血液循环障碍 多-充血 左心-肺量 少-缺血 右心-肝局部性 动脉血断绝-梗死内容物-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壁-出血,水肿 第一节第一节 充血充血 概念: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称为充血分类 动脉型充血(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 1动脉性充血 (1)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而血量增多的现象

7、(2)原因及机理 1.神经性充血 2.侧枝性充血:某一动脉内腔受阻 3.缺血后充血:在胃肠鼓气或腹水时腹腔内受压的动脉将发生扩张充血。严重时会危及生 命 (3)病理变化 肉眼:红,肿,热; 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数目增多 (4)结局 动脉性充血使机体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 病因除去,充血可恢复。 病因持续作用,充血可变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 2静脉性充血 (1)概念 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是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 增多的现象。 (2)原因和机理 全身性淤血:鉴于心功能衰竭。气胸,肺炎。左心衰竭,肺静脉引起肺淤血;右心衰竭全 身性

8、静脉淤血,以肝脏淤血最明显。 局部性淤血:静脉受阻,肠扭转 静脉病变:血栓,静脉腔狭窄 (3)病理变化 眼观:中,暗红色或蓝紫色,可视黏膜发绀,温度下降 镜检: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淤血时间较长时,实质细 胞变性,坏死。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肝静脉与后腔静脉受阻。 肺淤血:褐色硬化091 张诗文整理心力衰竭细胞:长期肺淤血时,红细胞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基底膜 漏入肺泡腔内,被肺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在巨噬细胞内分解转变为含铁血黄素。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淤血:病因消除或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可完全恢复 慢性淤血:水肿,出血,变性,坏死,梗

9、死 第第 2 节节 出血出血 1概念: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的现象。 2原因和类型 (1)按出血的发生原因分类 1.破裂性出血:因血管受损 2.渗出性出血: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淤血和缺氧感染和中毒:砷中毒,有机磷中毒 渗出性出血 过敏反应维生素 C 缺乏血液性质改变: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不足 (2)按出血部位分类外出血(体表) 鼻-衄血 子宫-血崩细胞间隙 肺-喀血 大便-潜血内出血 胃-呕血 皮下-皮下血肿体腔(积血) 尿-血尿 脑-脑溢血 3病理变化 内出血:动脉型出血呈鲜红色,静脉性出血呈暗红色,表现为瘀点(呈斑块状:直径由数 毫米至 1.0cm,由于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渗出性出血,实质

10、器官黏膜上,全身皮肤,红细胞 降解) ,瘀斑,出血性浸润(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弥漫性浸润与组织间隙,是出 血的局部组织称大片呈红色) ,出血性素质(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 ,血肿(破裂性出血 时,流出的血液凝集在组织内,并挤压周围组织形成局限性血液团块) 外出血:血液外流或凝血块,血管外有红细胞散在,聚集和吞噬红细胞与含铁血黄素的吞 噬细胞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结局:轻度出血:可通过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栓形成而自行止血1小血肿或体腔的少量积血:可被逐渐溶解吸收2较大出血:可被结缔组织机化,包囊 3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时机体防御适应反应;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黏着,血管内皮修复,1小血栓的形

11、成而止血出血量:1/41/3 引起出血性休克2出血部位:脑部出血量少也危险3第第 3 节节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 1概念:在活体的心血管内,从血液成分中析出固体物质的病理过程。所形成的固体物质 称为血栓。 2形成条件 1.心血管内膜受损 内膜受损 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暴露 血小板黏集于局部 促发血小板的释091 张诗文整理放反应 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和 ADP 血小板凝集 合成大量血栓素 A2 2.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流的中轴流动(轴流)血流的周边流动(边流) 血流缓慢或产生漩涡时并与损伤的 内膜接触而发生粘集 血流缓慢,缺氧严重,合成释放凝血因子消失减弱 3.血流性质改变: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增多或血小

12、板黏性增加,、等的含量增加。 3血栓形成过程和类型 1. 白色血栓(血栓头)的形成 血小板粘集堆不断扩大,即形成最初的血栓-血小板血栓。呈灰白色,质地较坚实的小丘 状,与心瓣膜和血管壁紧密相连 2. 混合血栓(血栓体)的形成 其中网罗有白细胞和大量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 3. 红色血栓(血栓尾)的形成 当管腔完全被阻断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条索状血凝块。 4. 微血栓 微循环的小血管内的广泛形成的血栓,仅镜下可见。主要指毛细血管,血窦及微静脉,主 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析出,粘附于受损的心血管内皮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形成小丘状,静脉血流缓慢, 呈分支小梁

13、状白色血栓其表面粘附许多白细胞,凝固的纤维蛋白在小梁之间形成网架,网 罗大量的红细胞和少量的白细胞,形成肉眼可见的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称为混合血栓, 当血管大部分或完全被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形成暗红色的血凝块,成为红 色血栓。 4结局和对机体影响 1.结局:软化,溶解和吸收:纤维蛋白溶解酶,释放蛋白水解酶,娇小的血栓可悲溶解吸 收而完全消失;较大的血栓在软化过程中,可部分或全部脱落;机化和再通;钙化:钙化后的血栓有时在血管腔内形成结石(动脉石,静脉石) 2.对机体的影响 阻塞血管;引起栓塞;引起心瓣膜疾病;全身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第第 4 节节 栓塞栓塞 1概念:血液内正常状态下不

14、存在的物质,随着血流进行堵塞血管的过程。阻塞物称栓子 2栓子运行方向 1.一般来讲和血流方向一致,栓子随血流堵塞比他小的血管 2.来自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流运行到肺,按栓子大些不同而阻塞不同的肺动脉分支 3.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随大循环的血液流动阻塞全身较小的动脉分支引起栓塞,这 种栓塞常见于脑,肾,脾等处 4.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随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 3栓子种类及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性栓塞 (2)脂肪性栓塞:脂肪滴进入血流并阻塞血管引起的栓塞。骨折,脂肪组织挫伤,骨手术 之后。 (3)组织性栓塞:转移 (4)空气性栓塞:静脉注射不慎而将空气带入血液,静

15、脉损伤尤其是后腔静脉损伤时,空091 张诗文整理气通过损伤的静脉进入血流所致。 (5)细菌性栓塞 (6)寄生虫性栓塞 第第 5 节节 梗死梗死 1概念:动脉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 2原因: 1.动脉阻塞:不能迅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可以引起组织的缺氧性梗死。脾脏,肾脏 和脑等器官因血管吻合枝较少,血管阻塞后易发生梗死。 2.动脉受压:由于机械性压迫 3.动脉痉挛:造成局部血液流入减少。 3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 组织结构比较致密。1侧枝循环不很丰富的器官呈缺血状态,梗死灶呈灰白色,带2环绕,与周围界限清楚,梗死灶切面呈三角形,大小不一与血 管相一致 2.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器官富含血管吻合支1组织结构疏松,静脉压增高,支气管动脉的侧支循环不易建2立,于是血流停止而发生梗死。高度淤血34结局和对机体影响 小梗死灶溶解,吸收而消散。较大面积的梗死灶可由肉芽组织机化,钙化。 第第 6 节节 水肿水肿 1概念:体液在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过程。其中体腔内体液积聚过多又称积水。 水肿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