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840477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摘要 唐朝统治阶级将民本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指导思想, 推行了一系列 行之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对保障民生、巩固统治 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同时, 也给后 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对今天加快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 仍有历史借鉴作用。关键词 民本思想; 社会救助; 特征; 启示一、唐朝社会救助制度具有较完备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 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唐朝时期, 我国正值气候史上“暖湿期”, 降水偏多, 水害巨大, 水、旱、霜、 虫灾频繁, 自然灾害导致的社会破坏非常严重, 因而救荒、赈灾等较大规

2、模的社 会救助工作, 成为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 唐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社会 救助制度。1. 建立临灾救治和灾后恢复制度。临灾救治和灾后恢复制度主要是指当灾情发生后, 政府为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重建家园而采取的措施。其主要形式有: 一是赈济。赈济就是当灾情发生后, 官 府用银衣物等就地救济灾民, 包括赈谷、赈银、赈工, 是救济灾民的主要举措。 二是养恤。养恤就是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 主要办法有施粥、 居养、赎子等内容。施粥是给饥饿的灾民进行救济的一种最普遍、最迫切的办 法, 居养是临时收容抚恤, 赎子是由政府出资为饥民赎回被迫而鬻的子女。三是 安揖。安揖就是遣返安置流离失所

3、的灾民。这种办法减轻了因灾情带来的压力, 稳定社会秩序, 并且可以保证灾情过后, 灾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四是蠲缓。蠲缓 就是减免赋税, 免除差役, 以休养生息。贞观时期几乎每年都有减免租税的举措。2. 推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制度。唐朝在对灾民进行救济的同时, 对贫民特别是鳏寡孤独废疾人员等弱势群体的 社会救助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采取多种救济形式,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唐朝历代多有救济弱势群体的规定, 唐太宗 贞观元年, “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 州县以礼聘娶; 贫不能自行 者, 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新唐书卷二太宗纪)。这里的“州县以礼 聘娶”则体现

4、了一种特殊的关顾鳏寡的政策。二是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老年人, 尤其是高龄老人, 常常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因而也成了社会救助的对象。如 贞观十五年, 规定“赐民八十以上物” ; 贞观二十年二月, “庚申, 赐所过高年、 鳏寡粟” 。八月, “庚辰, 次泾州, 赐高年、鳏寡粟帛” 。三是以借贷等方式解决 其他贫民困难。如唐太宗曾诏告地方官吏, 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 则至 秋而偿” 。唐代宗下诏规定: “流民还者, 给复二年, 田园尽, 则授以逃田” 。(新唐书卷志第 41)( 二) 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1. 救助内容的丰富性。从内容上看, 唐朝社会救助制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内

5、容十分丰富。可以说, 中国古代社会所实施过的救助办法基本都有体现。从解决人们基本生存的赈济、 施粥、居养、赎子等内容到便于与民休息的免除差役; 从直接的谷物银两救助 到赈工、种子放贷, 以利于生产的发展; 从生活、生产上的物质救助到婚姻情 感上的人文关怀等等。2. 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唐朝统治者重视封建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体现了政府在实施社 会救助的主体地位。如置仓储以备荒之用, 这主要是政府行为。有的救助机构 则是政府主办, 由其他社会力量来管理。据唐会要卷 49 记载, 当时有“悲 田养病坊”曾经由“僧尼”主持的情形。同时, 政府还倡导民间互助, 如义仓的 谷物, 由人民以义租

6、形式在正税之外纳于政府, 由政府储藏保管, 用于赈济, 这 当中包含了民众互助互济的意义。唐朝社会救助制度体现了政府的主体性和各 种民间力量的参与性。3. 救助对象的广泛性。唐朝社会救助制度涉及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如因遇到各类灾害而形成的灾民, 这是最需政府救助的群体; 流落他乡的流民、行乞人员, 尤其是流浪儿童, 得 到了政府的关注; 又如年迈体弱的老年人, 还有鳏寡孤独废疾等人员,都曾得到 唐政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救助。当然, 社会救助制度得以实施, 与唐朝政治 的开明、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唐朝社会救助制度对后世留下的深刻启示唐朝统治者以“民本思想”为治国安邦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

7、一系列社会救助制 度, 通过救助灾民和鳏寡孤独废疾人员等弱势群体, 极大安定了民心, 促进了经 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从而推动了唐朝繁盛局面的形成。同时, 唐朝的社会救助 制度对后世留下了深刻启示。1. 以民为本是执政者的第一理念。唐初统治者常以“君舟也, 民水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为戒, 认识到: 为君 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统治阶级若能采取有效措施, 使百姓有田可耕, 有饭可食, 使鳏寡孤独废疾人员等弱势群体能得到社会救助, 那么民心自安, 天下自定, 正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唐代政治生活中,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救助, 已经成为公认的从政人员的责任, “每岁一巡属县, 观

8、风俗, 问百年, 录囚徒, 恤 鳏寡, 阅丁口, 务知百姓之疾苦” 。(旧唐书卷 44 职官志三)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历史借鉴作用。历史经验告诉 人们: 只有心系百姓, 才会关心百姓疾苦; 只有执政为民, 方可长治久安。2. 促进生产发展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经济的发展, 是百姓能够得到安定、富裕生活的前提,也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 有力保障。唐初统治者认识到:“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 则兆庶 非国家所有。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富贵, 今省徭赋, 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 恣其耕稼, 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论务农)因而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 通过推行

9、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 实行轻徭薄役, 兴修水利等措施, 使封建经济得 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唐朝 后期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唐后期吏治败坏, 贪官污吏肆意搜括, 百姓生活恶 化, 社会救助制度又怎能得到落实? 可见, 促进生产发展乃执政者的第一要务。3. 社会救助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唐朝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 民心相对稳定, 社会有较大进步, 在某种程度上是得益于唐朝“以民为本”统治思想下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可 以说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 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 828 年) 良吏痛 击时政所言: “国君之所以尊者, 重其

10、社稷也,社稷之所重者, 存其百姓也;苟百 姓之不存, 则社稷不得固其重 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 。若“ 饥 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鳏寡孤独者不得存, 老幼疾病者不得养”, 必然“官乱 人贫, 盗贼并起, 土崩之势, 忧在旦夕”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唐朝后期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严重,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只有起来反抗。唐末农民起义军 中, “所在群盗, 半是逃户”( 全唐书卷 804)。可见, 社会救助制度对稳定 社会秩序, 发展生产,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 对唐朝社会的稳定、人心

11、的凝聚、民生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唐朝繁盛 局面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 唐朝社会救助制度是治国安邦的一大 策略, 唐朝繁盛局面的形成与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密不可分。唐朝社会救助制度 的有效做法, 对今天社会主义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 仍有历史借鉴作用。摘要:唐朝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产生的经 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唐朝政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注重加强灾害的预防 和赈济,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 唐朝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唐朝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总结历史 经验,进而以史为鉴地完善当今的社会救助体系。 关键词:唐朝;救助

12、;社会保障迄今为止,许多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文献,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源流时, 往往依据国外的情况,而忽略了对中国历史上历代政府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的考察。就我国古代社会而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保证社会 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在特定时期都曾经对社会弱势群体实行过一定 的社会救济政策,即赈恤政策。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就 有比较完整的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社会保障虽然说是一个现代名 词,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且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介入早、介入程度 深。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今天,认真总结唐朝社 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非

13、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影响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唐 朝经济的发展是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因为没有财富的富 余,就不可能有用于提供保障给付的物质元素。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先后出现 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这种经济发展的盛况是唐朝实行社会保障 制度的有力的经济基础。它使唐朝统治者有条件实行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巩 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也很重要,其中 “以人为本”思想和均平思想对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 作用。唐朝统治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唐太宗和唐玄

14、宗君臣都认真总结前 人执政的经验,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施政纲领,采取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 措。其中陆贽“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 响。陆贽(公元 754805 年)是唐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财家。贞元十 年(公元 794 年),陆贽向德宗呈递了均节约赋税恤百姓六条 ,他的主张体现 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陆贽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民与财的 关系上,强调民是源,财是流;民是本,财是末。此外,他从农民的阶段斗争 和历代兴亡的鉴戒中,也认识到人民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人心向背是封

15、建 政权安危的关键。因此,他从解决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土地人手,提出了限田 减租的主张。主张实行薄税敛,采取量入为出的税收征收原则,对减轻人民的 负担具有积极的作用。陆贽赞美租庸调制,反对两税法,考虑到农民的实际负 担能力,体恤百姓。全面考虑百姓的生产能力,为财政收入打下稳定基础。并 且提出一系列赈恤百姓的救助措施。当灾害发生时,政府加强预防,鼓励私储, 使百姓能够及时自救,用茶税的收入购买粮食置义仓,能够起到平抑物价的作 用,调节社会各阶级的贫富不均状况,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繁荣 发展。陆贽的建议多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旨在缓和封建统治者与农民阶级 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

16、上能减轻人民的痛苦,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思想。均平思想也是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唐朝继续推行均 田制,目的在于解决无地农民的土地问题,均平赋役负担。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实行租庸调制,即“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赋役制度,其主 要特点是以丁身为本征收赋役。两税法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资产税, 强调了按照负担能力纳税的原则。这些均平思想强调了只有调均,再分配调节 收入差距,使贫困者解除生存之忧,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因而均平思想成了唐 朝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在我国古代,受天道观念和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政府把对百姓实施社会 救助作为一种责任意识。统治者强烈地意识到:既然有了替上天掌管臣民的权 利,那么也就自然地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并不是 纯自然的结果,而是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 生存危机。以上这些思想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它又指导着实践,有许多思想转化 为具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然具有极高 的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