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易错点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40355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易错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易错知识点集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指导。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3、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 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能说是物质和意 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与

2、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8、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 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 10、哲学给我们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具体的方法。 1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

3、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 映。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 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运动变化,辩证的

4、观点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4、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6、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注意:规律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永恒的) 7、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自 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全面

5、、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8、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能说物质与意 识密不可分。 9、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0、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1、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反映 1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3、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4、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出发,不能 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 15、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想问题、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必要条件

6、而非充分条件 17、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19、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 20、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目的是指导 实践 2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但不能说实践 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22、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能 成为检验的标准 23、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2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 25、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

7、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 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26、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 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27、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 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必定与他事物有联系,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

8、系。它 是有条件的 , 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当部分以有序的结构组合时,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5、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6、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 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7、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8、 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注意量变有两种情形。 9、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0、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9、11、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两点。但两点不一定是优缺利弊。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分析的 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3、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 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 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或越多越好。 14、矛盾具有普遍性,但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 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

10、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但不是消灭 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 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16、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 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注意他们并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7、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 殊矛盾规定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 18、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

11、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 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19、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0、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1、认识事物,即认识事物的矛盾,改造世界即解决事物的矛盾。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凡是历史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

12、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 料的生产方式。 4、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基 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 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 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6、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7、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

13、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 界 8、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10、承认个人利益不等于个人主义11、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关系,因为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注意:物质贡献和 精神贡献是两类不同的贡献,二者不能比较大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始终是首要 的、第一位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1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