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21353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并发症与应急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并发症与应急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并发症与应急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并发症与应急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并发症与应急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并发症与应急处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注射法为肠胃道外给药,指经注射器将一定的无菌药液注入人体腔血管或组 织中。注射法具有预防、治疗、协助诊断等作用,其突出的优点是药物吸收快, 血液浓度迅速升高,吸收的量也较准确。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或因各种原 因不能经口服用药的病人。此外,某些药物容易受消化液影响而失效,或不能 经胃肠道黏膜吸收,也适宜选择注射的方式给药。常用的注射法有:皮内注射 法、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等。而在进行这些操作过程中,可 能会因操作技术或使用药物不当或病人自身病情的原因,常出现注射部位疼痛、 出血、神经性损伤、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本章将分别详细叙述。 第一节 皮肤、皮下组织、

2、肌肉及静脉解剖与生理 皮肤包被于体表,包括皮肤附嘱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皮肤通过神经 体液与内脏器官有紧密关系。外届环境的各种因素先作用于皮肤,然后影响内 脏器官的功能(皮肤内脏反射) 。皮肤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呼 吸、调节体温和参与各种物质代谢等功能。在成人体表的皮肤面积有 1.5 2.0m2,后约 14mm。皮肤的厚薄同年龄、性别和部位的不同而异。皮肤的微 细结构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一、皮肤解剖与生理 (一)表皮 表皮为皮肤的浅层,属于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的上皮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角 化。 1.生发层 为表皮的最深层,又分基底层和细胞层。基底层为一层低柱状上皮细胞,深 面借基

3、底膜与真皮相连接。此处细胞较小,排列整齐。 2.颗粒层 位于棘层之上,大多数为 23 层细胞。细胞呈俊形,核较小,胞质中含嗜 碱性颗粒,属于透明角质颗粒。 3.透明层 位于颗粒层浅层。在表皮厚的部位,此层较明显,约 23 层细胞。在表皮 薄的部位,透明层不明显。 4.角质层 是表皮最表面的一层。其惑厚度随部位不同变化较大。此层是由角化的扁平 细胞组成。角质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对酸、碱、酶及其他因素有较大的抵抗 力。 (二)真皮 真皮是由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1.乳头层乳头层直接位于表皮基底层的深面,它与表皮之间有基底膜相连接。浅层 伸向表皮形成乳头状突起。此层中胶原纤维束较细

4、,细胞成分较多,分布有丰 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用于各种过敏试验。从解剖学及生理学得知:皮肤 包括大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皮肤的痛觉神经比其他任何组织都多,而 且针刺的部位愈接近皮肤表面、痛觉越明显,皮内注射要求针刺入表皮与真皮 之间,即能从皮肤表面透视其针孔斜面,所以皮内注射时,病人感觉疼痛明显。2.网状层 网状层位于乳头层深面,与乳头层之间无明显分界。此层中有较大的胶原纤 维束和较多弹性纤维交织排列。皮肤的韧性主要决定于胶原纤维,而弹性纤维 使皮肤具有弹性。弹性纤维的数量随年龄、部位等而不同。 二、皮下组织解剖与生理位于真皮深面的为皮下组织,也就是浅筋膜,属于疏松纤维性结缔组织。 在

5、不同的部位,此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也较大。此层的纤维束由真皮层延续而 来,排列较疏松并交织成较大的网孔。此层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束 和脂肪组织。凡感觉不甚敏感、血管及骨骼较深且皮下松驰的部位均可做皮下 注射。常选用上臂三角肌、大腿股外侧、臂部、腹部、腰背部等。 三、肌肉解剖与生理 肌肉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肌腹位于中部,肌腱位于两端。肌腱主要由 肌纤维构成。大量的肌纤维先平行集合成束,形成肌束,然后又有许多肌束合 成肌腹,肌腹构成肌的主要部分,肌的外形主要由肌腹形成。肌腱由致密的结 缔组织构成,肌的周围包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膜,叫肌外膜。肌外膜中的结缔 组织深入肌内,包绕肌束和肌纤维。分

6、部到肌肉的血管和神经,即随这些结缔 组织进入肌内,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壁是多孔的类脂 质膜,药液透过的速度较透过其他生物膜为快。自肌内注射的药物通过毛细血 管壁到达血液内,吸收较完全而迅速。 肌内注射一般选择肌肉较为丰富,与大血管和神经距离相对较远的部位作肌 内注射。其中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再次为 上臂三角肌。 四、静脉解剖与生理 (一)静脉的走向 上肢浅静脉起于手指两侧,在手背中部互相连接汇成手背静脉网。手背静脉 网逐渐合并为两条比较恒定的静脉干,即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头静脉起于手背 静脉网的桡侧端,向上绕过前臂桡侧缘到前臂掌侧面,上行达到腋窝

7、处,分出 一静脉支,斜向内上方与贵要静脉相连成肘正中静脉。最后注入腋静脉。贵要 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端,沿前臂内侧上行,在腋窝以下转入前臂掌侧, 到达腋窝,继沿肱二头肌内缘上行,到臂的中点稍下方汇入肱静脉。上肢的深 静脉都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下肢静脉。在足背内缘起于足 背静脉网,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及大腿的内侧上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 静脉。由于输入药物不纯如含有致热源或药物污染有颗粒杂质,易引起发热反 应及血管栓塞;输液速度过多过速,致急性肺水肿;长期输液,不注意保护静 脉可致静脉炎;输液操作不当,空气进入静脉而形成空气栓塞。 头皮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除集中流向眼静脉、

8、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外,并 借导血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一般无静脉瓣。易引起颅内感染。头皮的血管位 于皮下皮内。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头皮静脉分枝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 静脉腔内压力低,故管壁薄而弹性纤维少。在血液较少时,外形易呈扁縮状态。 故在行静脉穿刺时易造成穿刺失败,血肿形成或误穿动脉、神经。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起始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对下颌角处,经 胸锁乳突肌的表面斜向后下,至该肌深面或颈后三角,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 脉或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为标志,将颈外静脉分为上、下 两段,上端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肌后缘以下为下段。颈外静脉收集头部及颈浅部的静脉血。 锁骨下静

9、脉位于锁骨后方,其后上方有锁骨下动脉伴行。锁骨下静脉是腋静 脉的直接延伸。由第一肋骨外缘向内经过前斜角肌的前方,至胸锁关节的后方 与颈内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左右无名 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入右心房。由于锁 骨下静脉与动脉、第一肋骨、肺、胸膜解剖关系,穿刺时易刺破肺尖部胸膜发 生气胸及误穿动脉造成血胸。 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均管径较粗,血流量大,空气进入危害大,由于置管 时间相对较长(约十天)静脉压力亦相对较大,血液易回流造成堵管。穿刺难 度大,损伤静脉危险性高,形成血栓机会多。 (二)静脉的结构 管腔较大,由于腔内压力低,故管壁薄而弹性纤维少。在血液较少时,外形 易呈扁缩状态。大部分静脉腔内(四肢

10、)有内膜皱褶形成的瓣膜,而内、中、 外三层膜的分界也不如动脉清楚,静脉壁的结构也可分大、中、小三种类型。 四周静脉多属中、小静脉。 1.小静脉凡直径在 2mm 以下者都属此类。从毛细血管转变为静脉时,最初只在内皮 细胞外增加了一层纵形的结缔组织和细胞,相当于小动脉管壁的外膜层。当管 径达到 4050m 时管壁出现平滑肌细胞,管径到 0.20mm 以上时,三层结构 完整。中膜内的平滑肌细胞排列在整齐的环形层,内膜中出现不完整的弹性纤 维层。 2.中静脉 直径在 210mm 间的静脉,大多数因伴行相应的中动脉而有相同的解剖命名, 是静脉壁结构的典型代表。中静脉的内膜较薄,除内皮细胞外也有少量胶原纤

11、 维形成的内皮下层和不完整的内弹性膜。在血管分支的附近,内膜往往形成瓣 膜。中膜仍薄,含有数层环行平滑肌细胞和少量胶原纤维。但外膜较厚,主要 为结缔组织和纵行的平滑肌束、胶原纤维束,并有营养血管和神经。 (三)血管的营养 营养来源有两个。 1.直接来自血管中的血液 血液中的滋养物质直接透过血管内膜,营养血管的内膜及部分平滑肌。 2.血管滋养管 直径 1mm 以上的动、静脉,都有来自邻近小动脉或本身的细小血管进入血管外 膜,以营养血管外膜与肌层。这种细小的血管称血管滋养管。滋养管在动脉很 少穿过肌层,在静脉则可穿过内膜直接与血管腔相通。 (四)血管舒缩的调节机理 血管壁舒缩的调节受神经、体液和代谢三方面的机理作用。 1.神经调节机理 在较大的血管壁中均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