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慢性病及其预防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21247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慢性病及其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常见慢性病及其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慢性病及其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慢性病及其预防(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常见慢性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慢性病的特点2.了解慢性病的危害3.了解慢性病防止原则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 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调查当地常见慢性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 查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慢性疾病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慢性疾病的预 防观点。通过对慢性疾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 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在过

2、去的十年中,我国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同学们你们还听说或者了解似哪些慢性疾病吗? 2、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的慨念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 只能先利用药物控制病情。 同学们知道哪些慢性疾病?明确: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 恶性肿瘤、精神病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几种常见的慢性病资料阅读课本,了 解这些慢性疾病的知识。 3、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慢性疾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 且明确:引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运动量不足、

3、不 良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 4、学生活动,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朋好友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如果有,请你简单 的举例介绍一下他们的病情及症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能够说清楚主要症状。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慢性疾病以及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的成因,那么对于慢性 疾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预防呢?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并小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控制烟酒、合情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心情舒 畅等几方面来预防,结合课文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三级预防措施。 疾病的三级预防,无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 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可将疾病的自然史粗略地分 为发病前期、发病期

4、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 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 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发病 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了硬化等。2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期,其结局可能是痊愈 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及残疾等。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 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而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 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 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这 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

5、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健康教 育是以教育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 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致病因子或机制尚不明确或尚未出现之前,尽可能地保 持健康体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健康的人和人群而言的,这又称为“原始 预防”或“原级预防” 。在三级预防中,它应是第一级预防的核心。第一级预防 还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旨在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 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水准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 药、化肥等的污染。 笫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 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 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 精神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小结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向家人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