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19309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6 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对其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 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您认为一般人最宝贵的品德?纯朴 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喜爱的

2、座右铭?怀疑一切 您的特点?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这是谁?马克思 2、简介马克思及写作背景 1883 年 3 月 14 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 3 月 17 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844 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 40 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 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 ,合作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又说:“在马克思之后, 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 1

3、883 年 1 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 公园路 41 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 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 月 14 日 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 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 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的长眠了。 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 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 课文第一节写马克思在哪里逝世?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鞠躬尽瘁,死

4、而后已的精神二、朗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 1字词第 2 页 共 6 页悼(d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杂 豁(hu)然开朗 肤(f)浅 衷 (zhng)心喜悦 卓(zhu)有成效 嫉(j)恨诽谤( )诅咒(z zhu) 给(j)予 诬(w)蔑2、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 怀念三、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 (1)、 文中用了哪些词语委婉含蓄的宣告了马克思的逝世?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深意?“停止了思想” “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

5、。 “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讳 饰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沉痛崇敬 (2)概括本段的段意: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心情第二部分 1、讨论分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 估量的损失”的主干及明确各具体成分的作用。“损失” 、 “空白” ,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两个“对于” ,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2、两个“对于”分别对应于那几个段落呢?科学理论:3-5 科学家革命实践:6-7 革命家 第二部分第 6 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它侧重从哪个方面来写?承上启下。 3、他是一个科学家,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发现了人类历

6、史的一般规律 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 他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地发现A、第 3 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简单事实”的内 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这一“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 “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 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第 3 页 共 6 页“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 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了解了复句中各分

7、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 。“所以”领起句。 “因而”领起句。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 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 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 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 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 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 知道,1838 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 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

8、恒和 转化定律,1859 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 19 世纪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 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 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B、第 4 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第 5 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 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

9、动规律,即剩余 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 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 3、4 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 “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 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 ) ,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 ) ,价 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 。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 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 兼而有之的天才。4、他是一个革命家 两个“参加” ,

10、两个“意识” (总起) (1)创办革命刊物 (2)参加欧洲各国组织中的工作 (3)创立第一国际第 4 页 共 6 页“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 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第 6 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 ,这 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 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 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 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 18 世纪 60

11、 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 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 80 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 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 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 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第 6 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 。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 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 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 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

12、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 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 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 7 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补充: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 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 年马克思在德 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 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 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 年 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 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 常撰稿人,1848 年至 1849 年欧洲

13、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 茵报 ,1849 年 5 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 年至 1861 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 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 成效” 。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 5、两个“对于”的位置和后文的表述顺序说明什么? 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 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 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

14、理论 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 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 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 2 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 也是不可更易的。第 5 页 共 6 页6、小结结构,出示投影片第三部分 1、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其中“这样”指 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 两个“无

15、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 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 ,当作蛛丝“轻轻 抹去”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马克思逝世, “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 和悼念” ,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 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 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

16、个私敌。 ”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 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 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 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 人”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 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 答复。 ”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 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 临下的态度。5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