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17693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生成绩评价及预测模型摘要学生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 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 内容。科学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不仅可以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也能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分 析。为了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本文通过在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中的 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 612 名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类评 价,建立了成绩评价模型。 首先,根据统计学知识,通过对附表所给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对 612 名学生 的整体成绩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同时运用 Excel 软件画出学生成绩波

2、动图、成 绩等级饼状分布图等,并对各图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说明,最终得出学生总体成绩分布 属于负偏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分布在 60-90 分之间的结论。最后还运用非参数 检验方法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Shapiro- Wilk 检验以及图示检验法(直方图、标 准 Q-Q 图以及箱式检验图)对结论进行检验,使用 SPSS 软件进行绘图与计算,最终验 证了学生成绩分布为非正态分布,且为负偏态分布的结论是正确的。 然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上建立了基于快速聚类(k-均值聚类)分析的成绩评价模 型。在确定分类数为 5 类后,利用 SPSS 进行快速聚类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其聚类中心

3、均值依次为:62.223755、89.029319、54.237350、34.400759、14.932222,各类人数 分别为 231、286、84、8、3,分类结果科学合理。 为了对 612 名学生后两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预测,本文采用灰色预测理论中基 于时间序列的 GM(1,1)一阶一元微分方程模型建立了成绩预测模型,为了保证建模方法 的可行性,先对数据列进行了必要的检验处理,并且通过残差检验和级比偏差值检验 两种方法对灰色预测 GM(1,1)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能达到较高的要 求。最后利用 Matlab 编程得出预测函数,计算每个学生第 5、6 学期的成绩预测值以 及前

4、四个学期的拟合成绩,并且运用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Shapiro- Wilk 检验 以及图示检验法对对第 5、6 学期成绩预测值的正态性分布进行检验,得出学生成绩的 总体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而是负偏态分布,与前四个学期的分析结果相吻合,因此 可以判定预测结果是合理可靠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本文还就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校管理部门提出相关的建议。 最后讨论了 GM(1,1)模型的推广问题,通过添加平衡因子改进模型级比数列的计 算方法,以及添加上限条件修改输出函数的方法改进了模型,使得模型具有更强的适 应性和更广的适用范围。关键字:成绩预测 描述统计 k-均值聚类分析 灰色

5、预测 GM(1,1) 负偏态分布21.1.问题重述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目的是激励优秀学生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鼓励基 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树立信心,不断进步。 然而,现行的评价方式单纯的根据“绝对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基础 条件的差异;只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对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学生很 难起到鼓励作用。 附件给出了 612 名学生连续四个学期的综合成绩。 1.请根据附件数据,对这些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2.请根据附件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3.试根据你的模型,预测这些学生后两个学期的学习情况。 4.根据你的模型分析,试给学校的

6、管理部门写一篇短文,提出对学生学习状况评价 的建议和改进方案。2. 模型的假设与符号说明2.1 模型的假设1.假设每个学期的成绩满分为 100 分; 2.假设每位学生所处的学习考试环境相同; 3.假设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保持不变; 4.假设每次考试试卷的难度都是相同的。2.2 符号说明0表示第i个学生的初始成绩数列 1表示第i个学生一次累加成绩数列 ()表示第i个学生第k个学期数列级比1()表示第 i 个学生第 k 个学期数列均值0表示第i个学生的预测成绩数列1表示第i个学生的预测的一次累加成绩数列 ()表示第i个学生第k个学期的残差 ()表示第i个学生第k个学期的级比偏差 (注:其他符号在

7、相关位置再作假设。)3. 问题分析3.1 背景分析学生成绩评价原则是指对学生成绩评价活动的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它是学生成3绩理论与学生成绩评价实践活动的纽带。学生成绩评价理论从科学角度对学生成绩的 评价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假设、概念、原理和原则等。学生成绩评价实践是评价学生 成绩实践中所使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的问题日益凸显, 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层出不穷,但是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激 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显然传统的评价方法忽略了学 生基础条件的差异,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

8、评价,建立一 种科学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3.2 问题一的分析:基本数据分析根据统计学中描述统计方法,对这 612 名学生的整体成绩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其 中包括每个学期整体成绩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方差、标准差、差评率、优秀 率等多项指标。通过对附表所给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作出相应的波动图、直方图、 饼状图等,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四个学期成绩的分布情况。最终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 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说明。3.3 问题二的分析:成绩评价模型的分析传统方法中,对个体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基本的统计计算,比 如均值、排序等。事实上,这些方法单从成绩本上来讲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9、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排序评价,A 学生与 B 学生的成绩可能相差 0.5 分, 但是经过排序后,就认为 A 学生比 B 学生优秀,这显然不是很合理。本文主要从实际 出发,以学生心理接受程度为依据,提出依据学习成绩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行分类的方 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然而究竟以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分成多少级好呢?分 好的级别能够反映怎样的学习状况呢? 目前对于已知数据进行已知分类数或者未知分类数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聚类 分析法。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方法,在分类的过程中,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 类的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自动进行分类。聚类分析所使用方法的不 同,常常会得到不

10、同的结论。不同研究者对于同一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聚 类数未必一致。聚类分析中的 k-均值聚类法,又叫迭代聚类法或者快速聚类法,可以 事先给出分类数,聚类的结果也比较科学和合理,本文采用该方法作为成绩评价模型 的主要方法。采用该方法进行聚类时,先给对象集一个粗糙的初始分类,然后用某种 原则进行修改,直到分类比较合理为止。其具体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预处理:通过损失函数计算合理的分类数 K 2将数据分成 K 个初始类,并计算各初始类的中心坐标 3通过合适的距离计算将数据重新分类,分类的原则是将样品划入离中心最近的 类中,然后重新计算中心坐标 4重复步骤 3,当聚类满足算法终止条件时停止计

11、算3.4 问题三的分析:成绩预测模型的分析现实中,预测问题有很多种求解模型,比如BP神经网络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等。对于问题三,已知一批学生的前四个学期的成绩,预测其第五六学 期的成绩,非常类似于灰箱过程。在灰色系统中,灰箱是已知部分数据,进而推测其4他数据的一种模型。 灰色预测是灰色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 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 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 的状况。灰色预测是指利用GM模型对系统行为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估计预测,同 时也可以

12、对行为特征的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刻进行估计计算,以及对在特定时区内发生 事件的未来时间分布情况做出研究等等。这些工作实质上是将“随机过程”当作“灰 色过程” , “随机变量”当作“灰变量” 。本文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模型。3.4.1灰色建模可行性检验:对原始数据进行预检验与预处理为了保证建模方法的可行性,需要对已知数据列做必要的检验处理。 设第i个学生第j个学期的成绩为 0=(0(1),0 (2),0 (), 1 计算数列的级比()=0( 1)0(), = 2,3,.,如果所有的级比都落在可容覆盖,即(0.67032,1.39561)(在本()(2 + 1,2 + 2)文中,)范

13、围内,则数列可以作为灰色模型 GM(1,1)的数据进行灰色预测。否则, = 40需要对数列做必要的变换处理,使其落入可容覆盖内。03.4.2建立 GM(1,1)灰色模型对数列做一次累加生成 1-AGO 数列:0 1=(1(1),1 (2),1 () 其中,1()= = 10(), 1 , 均值数列 1()= 0.5 1 ()+ 0.5 1 ( 1), = 2,3, 则 1=(1(2), 1 (3),1 () 于是可建立灰微分方程 0()+ 1 ()= , = 2,3, 转化为白化微分方程 1 + 1()= 记5 = (,), = (0(2),0 (3),0 (), = 1(2)1 1(3)1

14、1()1 则由最小二乘法,求得使 ()=( )( ) 达到最小值的(8) = (,)=() 1于是可求解白化微分方程(7)得到预测值为(9)1(+ 1)=(0 (1) ) + , = 1,2, 1 且 0(+ 1)=1( + 1) 1 (), = 1,2, 13.4.3预测值检验3.4.3.1 残差检验 计算残差值()=0() 0 ()0(), = 1,2,如果残差 ()0.2 则可认为预测结果达到一般要求; 如果残差 ()0.1 则可认为预测结果达到较高要求;3.4.3.2 级比偏差值检验 计算级比偏差()= 1 (1 0.51 + 0.5)(), = 1,2, 如果级比偏差 ()0.2 则可认为预测结果达到一般要求; 如果级比偏差 ()0.1 则可认为预测结果达到较高要求; 利用 Excel 计算得到级比偏差检验数据(详细计算结果如表 5(详细数据见附件 9)所 示),从学期 2 到学期 4 三个学期的级比偏差均值为依次为 0.0093441、-0.02402 和 0.0119905,表明绝大部分级比偏差值都满足 ()0.1 因此,可以说模型的预测结果能达到较高的要求。64.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4.1 学生成绩整体情况的总体分析4.1.1对学生成绩的描述统计分析及结果说明本文采用统计学中描述统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