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楼兰为什么会放弃环境尚未恶化的,葱岭河——孔雀河三角洲,我们需要先来看 看,楼兰的地缘位置到底有多么的重要从大方向上来看,疏勒河、孔雀河(或说葱岭河) 、 车尔臣河,已经为楼兰描绘出了一个三线相交的枢纽位置从东而来的汉帝国使者,在沿 疏勒河西进,绕至罗布泊东岸时,理论上可以选择溯孔雀河而上,走塔里木盆地北沿继续 西进;也可以向南,沿车尔臣河至塔里木盆地南麓,开辟丝绸之路南线虽然从楼兰而下,沿车尔臣河渗透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一种选择然而对于汉帝国来说, 楼兰所承担的中转任务,还是以北线为主也就是说,试图溯孔雀河而上的旅者,才会选 择经过楼兰至于准备走南线的人,则会在即将到达玉门关时,转而向南直接插至阿尔金 山北麓,然后一路向西,紧贴山麓进入昆仑山的山前绿洲带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帝国在 兴建玉门关的同时,又在它的南部同时修建了阳关的主要原因当然,自阳关而下丝绸之 路南线的战略意义并不止于此,只不过这个悬念要等到张骞回程时来揭晓了尽管汉帝国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南线,实际绕过了楼兰的控制区,但这并没有拉低楼兰 的地缘价值因为对于楼兰和塔里木盆地来说,汉帝国并非是唯一的强力渗透者相比已 经在准噶尔盆地形成均势的匈奴、乌孙两国,汉帝国其实算是一个后来者。
而这两个游牧 国家,尤其是匈奴同样对控制塔里木盆地诸绿洲感兴趣对于乌孙来说,要是没有汉、匈 这两个强大的对手,他们应该很自然的会将塔里木盆地北缘,作为渗透目标而如果要独 霸塔里木盆地,尤其是北部地区的话,楼兰也同样会成为乌孙势在必得的目标乌孙人可以选择的路线,是先从尤尔都斯盆地顺开都河而下,控制焉耆盆地,然后再 沿孔雀河东进,最终控制楼兰这个战略要点当楼兰被乌孙控制之后,沿车尔臣河渗透塔 里木盆地南缘,就将成为乌孙人的下一个选项了在历史上,乌孙人也的确曾经试图通过 多个山口,试探性的渗透过塔里木盆地,然而在汉帝国和匈奴两位强邻的身边,这些尝试 都没有取得成功反倒是强大的匈奴,利用上述路线而对塔里木盆地东部诸绿洲,保持了 强大的压力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匈奴人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为控制塔里木盆地而选择的 战略基地,设在水草丰美的焉耆盆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既可以对塔 里木盆地东部绿洲保持威慑,迫使他们臣服于匈奴;又可以打消乌孙与之争夺塔里木盆地 的想法如果汉帝的介入,匈奴在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两线出击的情况下,即使不能 尽得塔里木盆地,最起码也能控制盆地的东部 根据历史记载,为匈奴经营准噶尔盆地的部落,为匈奴“日逐王”部;而河西走廊的 西段,则为“浑邪王”的领地。
当浑邪、休屠王部,从大月氏人手中得到河西走廊;而日 逐王部又渗透到焉耆盆地时匈奴帝国即使没有再进一步成为塔里木盆地的主人的想法 他们也一定会将楼兰作为征服对象因为这样的话,匈奴右翼的日逐王、浑邪王两部就可 以通过开都河——孔雀河——疏勒河通道连通,为帝国的西部疆土封口对于楼兰来说,这种地缘格局意味着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臣服于匈奴(对抗是绝对 没有机会的) 至于说到底归属于日逐王部管辖,还是浑邪王部领导,倒不是问题这个问 题,自有大单于去协调、分配对于必须寄人篱下的选择,楼兰人内心深处肯定是不会满 意的也许这个时候,他们会希望有更多的选项然而当这个问题真的成为选择题后,楼 兰人会发现有时候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最起码你不用纠结,不用害怕站错了队让楼兰人纠结的选项不是别人,正是汉帝国在汉帝国征服河西走廊之后,楼兰也成 为了帝国进一步控制西域的战略要点对于试图通过塔里木盆地,打通丝绸之路的汉帝国 来说即使不准备染指包括焉耆盆地在内的“东疆盆地区” ,也必须控制楼兰这扇塔里木盆 地的东大门以理想状态来说,匈奴和汉帝国也许可以以焉耆盆地南沿的“铁门关”为界, 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问题上,理想终究是理想,游牧民族如果肯把自己圈在草原上,汉帝国也就不用费尽心机来凿空西域了。
为了抵御匈奴对丝绸之路的干扰,汉帝国在战略上仅仅止步于塔里木盆地是不够的 最起码整个东疆盆地区,都应该成为丝绸之路的缓冲而如果匈奴人想切断丝绸之路,将 汉帝国阻隔在罗布泊以东地区的话,他们也同样不会满足于控制东疆盆地区争取楼兰倒 向自己一方,才能有机会同时切断南、北两线的丝绸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吐鲁番盆 地在内的博格达山周边地区(博格达地缘图) ,以及焉者盆地、葱岭河——孔雀河三角洲地 区,都成为了双方拉锯的焦点地区两大帝国在自己所处区域的长期拉锯,使得拉锯区内 的绿洲国家都有些不堪其扰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东疆第一大国“车师” ,被汉帝国一 分为四(战略意义在东疆部分已经分析过了) ;而尽得塔里木盆地之水的楼兰,最终选择了 主动南迁将自己的都城和那片肥美的三角洲,交由汉帝国直接经营楼兰的这种选择,对于汉帝国来说也不算是件坏事直接控制、屯垦这个片绿洲,意 味着帝国在控制丝绸之路北线、抵御匈奴渗透这件事上,将有更高的效率至于接下来汉 帝国还会怎么做,他们在丝绸之路北线上还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布局,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 读 不管楼兰故国在公元四世纪,到底是因为何种原因成为一片沙漠,它在汉帝国经略西 域时,都是一片难得的沙漠绿洲。
如果汉帝国选择在楼兰设置统辖西域的“都护府” ,也算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帝国虽然在楼兰南迁之后,占据了这个战略要点却并没有将西 域都护府设置于此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楼兰的地缘位置,不足以保障帝国在西域的全部 利益以楼兰的位置来说,固然可以南北兼顾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但对于帝国来说, 南、北两线却并非所有同等的地缘价值由于匈奴、乌孙这些游牧大国,都位于天山北路, 北线所承受的压力,远非南线可比如果经略西域的中原王朝,希望控制整个塔里木盆地, 将游牧民族阻隔在草原地带的话,经营重心最起码不能脱离天山南麓(北线如果得保,南 线自然也就无忧) 在地缘压力由北而至的情况下,楼兰的地缘价值更多体现庇护南线安全上对于 中原王朝来说,军、政中心置于楼兰,实际意味着在执行“弃北保南”的保守战略也就 是说,无论塔里木盆地北线的绿洲小国,是否名义上还声称接受中原王朝的领导,他们实 际上都更多的处于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了这种情况在后来的东汉后期、魏晋,乃至十六 国时期,中央之国受内乱之扰无力完控西域时,便曾经出现过只不过,那时西域的最高 行政机构,已经不是级别更高的“都护府” ,而是“长史府”了既然开山南麓,是汉帝国经营西域的重心所在,那么我们下一步,就顺着孔雀河 ——葱岭河的水流,去考察一下究竟都有哪些绿洲,能够成为帝国在西域的支点。
事实上,这也是张骞脱离匈奴控制之后,所选择的西逃路线当张骞从楼兰境内出发,沿孔雀河向 天山南麓逃亡时,他遇到的第一个国家,应当是尉犁在西域诸国的版图上,这是一个人 口近万的中等规模国家(汉书所记录数字) 当然,单纯提这样一个古国名,绝大部分人并 不会有太大印象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究竟有哪些地缘标签与之相关联从地理关系来看,尉犁与楼兰可以称得上是“共饮一江水”的邻居只不过,后 者处于孔雀河下游;而前者则位于孔雀河中上游地区相比下游因河流断流而消失的绿洲, 尉犁国所处的上游地区要幸运的多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在它有故址上看到两个县、市 (地)级的行政区——尉犁县和库尔勒市当然,对于这种定位,可能会有关注新疆行政 区划的朋友提出异议因为在四个月前(2012 年 12 月 29 日) ,在库尔勒的西部又诞生了 一座新的县级市——铁门关市与库尔勒、尉犁两级行政区域的设置一样,铁门关市也是依附于孔雀河而生的 不同的是,决定这座城市命运的地缘因素,并不是孔雀河,而是一片叫做“库鲁克塔格” 的干旱山地在之前的解读东疆盆地区的内容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这条山地从地理结构 上看,库鲁克塔格属于天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并与天山主脉以及可以称得上是主脉延伸的 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哈尔里克山,一起合围出了“东疆盆地区” 。
只不过库鲁克塔格的运 气实在不好,平均两千米的海拔,本身就没有什么机会,在这片干旱的陆地形成积雪甚至 地形雨而横亘在其北部的天山主脉,更象一堵墙一样,封堵住了西来的水气库鲁克塔格山的恶劣环境,也影响到了它本身和山地两侧的地缘结构不仅焉耆 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部,不可避免的因无水可补而戈壁化(也就没有绿洲了) ; 它的南部,也同样没有办法,为罗布泊洼地的蓄水作出贡献(孔雀河也因此无支流) 如果 不是博斯腾湖拥有大纵深的集水区,并因此而有多余水量溢出形成孔雀河的话,库鲁克塔 格以南直至车尔臣河地区,应当早就是一片恐怖的无人区了而这也肯定会影响到张骞的 西行路线,以及汉帝国在西域的布局不过,上天没有完全抛弃库鲁克塔格以南地区即使在孔雀河下游断流,罗布泊 无水河补的今天,孔雀河依然能为古尉犁国的领地支撑百万人口(库尔勒市也是仅次于乌鲁木齐的全疆第二大城市) 并且,由于孔雀河源出博斯腾湖的的缘故,干旱的库鲁克塔克 山地中,也天然的形成了一条河谷通道——遮留谷而这条直接连接焉耆盆地与塔里木盆 地的通道,毫无疑问的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并因此而会为军事家所关注的焦点在汉帝国入主西域之前,遮留谷的军事、交通价值,肯定就已经被周边国家所发 现了。
至于它的南部入口,到底是什么时候被称为“铁门关”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 的是,无论对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帝国,还是今天的红色中国来说,铁门关之于整个塔里木 盆地的门户价值,都没有改变而无论古今,扼守它的重点,也都不在于在这个谷口所在, 部署多少军队既然这是一条具有战略价值的通道,那么也就必须有战略级别的计划相对 应这个计划以及随之产生的地缘影响,在古典时期被称之为“军屯” ;现在的话,我们则 称之为“生产建设兵团” (简称兵团) 如果没有兵民合一的屯垦计划,中央之国在西域的军事存在是没有办法支撑的 为了给那些驻扎在军事要点上的军队提供给养,就近寻觅绿洲屯垦是最为高效的补给方式; 另一方面,在经历过一定时间之后,这些亦兵亦民的移民后裔,完成土著化进程后,也可 以为中央之国地缘融合西域,起到决定性作用(改变民族结构)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汉帝 国和今天的中国,都选择了在铁门关以南的孔雀河流域进行军事化的屯垦也正因为此, 才有了今天“师市合一”的铁门关市(前身为兵团农二师) 尽管溯孔雀河而上,经铁门关的线路,是切入东疆盆地区以及天山北路的天然选择, 但对于试图翻越库鲁克塔格山进入东疆盆地区的人来说,铁门关其实也并非唯一的选择。
这是因为在库鲁克塔格山的腹地,还生存有一个人口约 5000 人的国家——墨山国(也称 “山国” ) 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不想借由焉耆盆地进入吐鲁番盆地的话,那么在楼兰稍 做休息后,就不要把下一站设定为尉犁国,而是放弃沿孔雀河前行的方案转而向北在经 由墨山国的领地之后,直接进入车师国境内在我们习惯了“按河索国”的规律后,墨山国在库鲁克塔格的存在应该会让大家 感觉有些意外尤其是这个“国家”看起来还算有点规模(比起那些几百人的“国家”来) 不过想想阿拉伯地区,那些在荒漠中求生的部落,我们就不应该为此感到意外了这当然 不是说,墨山国的子民们可以不需要水,只不过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并不是以河流,而 是以泉水的形式存在于山地内的某些低地中的这些从地下冒出的泉水,源头应当还是指向于天山主脉当一个山谷之中,拥有 数量不等的泉眼时就有机会在干旱的大环境中,滋生出一个相对湿润的小环境来了问 题在于,这些从戈壁之下渗透而来的淡水,虽然有机会露头,却并不足以汇集成稳定的河 流也就是说,墨山国虽然能够依靠泉水解决饮用水的问题,但却很难依靠这些泉水,开 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撑了墨山国的存在呢?答案是“铁” 。
在古典时期的耕战生活中,盐、铁是两类非常重要的资源前者事关基本生存问 题;后者则是一个生产+军事层面的问题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没有铁制兵器的话,他们 的战斗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对于农耕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