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55430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士论文-文学艺术-美术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 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内容摘要:意蕴是隐藏于作品中的最高艺术境界。意蕴的表达既有共性又 有个性。美术教学应当加强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进行艺术体验, 培养他们丰富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意蕴的 把握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一、何谓美术作品之意蕴意蕴,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美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是通过 艺术构思利用线条与色彩将作品的神韵包藏在画面之中。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 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人的眼睛、面孔、皮肉乃

2、至整个躯体形状都共同 包装着心灵。美术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 感悟、体味。而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 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 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 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意蕴是美术生 命之所在,所以,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画得像或不像,还 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 意蕴。比如,欣赏梵高的割了耳朵后的自画像,不仅要欣赏梵高作画时所追 求的肖似、光和外形的

3、逼真,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梵高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理解作品蕴藏的对现实社会的抗争与愤慨。美术创作如何融入意蕴?这得依赖 于意境。艺术作品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上焉者,意与境浑”。在进行 美术创作时,必须首先架构创作的基本思路,然后捕捉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象, 并从对这些物象的体味中激发创作灵感,从而产生情感世界的波动,使头脑中 意与象的关系得到不断调整,做到缺意就炼意,缺象就寻象,不断实现意与象 的平衡,力求从意获象,从象取意,深化构思,移情于构思,将作者的思想情 感融入美术形象中,营造出深邃的艺术意蕴。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 与“景”(意象)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

4、浑然一体,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画要诗化,诗要画化”,物我同一。诗画同理,比如, 汉儒董仲舒的“人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 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 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寞。”诗中情 与境水乳交融,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寄托着诗人对安静纯朴的山村生 活的热爱,可以说写景中含情,抒情中藏景,真正做到了情与景交融。著名画家席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画面透露出奄奄一息的人们重燃 生的希望的烈火。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则以黝黑的皮肤和深邃的皱纹表现 了作者深沉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意境是虚实相生

5、的产物,是情景交融、情形兼备、物我同一的艺术形象。对美术创作而言,景、形、物是实,情、神、 我是虚。虚与实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对应的两种事物。因此,美术创作 应当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互补,虚实相生,变化无穷,从而创造出 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在欣赏美术 作品时透过显现的形象去领略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而进行美 术创作时,则要力求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深远的思想意蕴。二、美术创作中意蕴表达的特点美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传达思 想意蕴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美术作品表现主题的方式应当具体 而多样。

6、在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要有机地激活创作主体的创造思维,让学生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做到百花齐放,才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由于创作主体所受教育的环境背景不尽相同, 他们在历史、文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自身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精神资 源、审美心理意识及创造能力等也不尽相同,他们头脑中形成多样的且与众不 同的意蕴表达个性,这是美术创作过程中意蕴表达的基本特点。美术创作总是 体现创作主体对“精神家园”的找寻,将人生之徒劳而绝望、欢喜而幸福、崇 高而赞美、羡慕而向往等情感融入线条与色彩之中。一件美术作品中意蕴的具 体表达,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思想倾向和创造意识,将

7、作者的情感意蕴融入作品 的意象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作用。 当创作主体头脑中的表象抽象为概念,理性思维便开始了,表象升华为意象, 则迈出了形象思维的最关键一步。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合了主体的思 想感情,意蕴也随之落地生根,深深地融化在作品的线条与色彩之中。人们把美术欣赏活动说成是对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欣赏美术作品 意蕴的表达方法有助于欣赏者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对 作品意蕴的理解既存在共性的审美意识,又存在个性的审美理解。共性审美意 识是把审美对象带给人的审美由个别、零散、偶然的意蕴,经过选择、提炼、 加工、改造,使之具有一定的代

8、表性和普遍性,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的 美。所谓审美个性就是审美活动,存在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鲜明的审美要求。 对审美接受者而言,美术作品的鉴赏,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以感受、 理解和评判为主的理性的鉴赏性接受,其次是以审美感受为主的浅层次的观赏 性接受。对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作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不管是创 作美术作品或者是欣赏美术作品,都应当努力营造和挖掘作品能引起大部分人 共鸣的东西。作品的意蕴,绝不仅仅是轻松的赏心悦目,而是起兴动情,激发 内心深处冲动的“东西”,能使读者反复玩味,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情感上的 共鸣。因此,美术课应当抓住意蕴表达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

9、美 术作品时,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审美表现,把握作品的深层 意蕴,通过意象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欣赏杜米埃的绘画作品三等 车厢,不仅应当理解人物外形传神的具象,更应该把握作者深藏在人物形象 背后的阶级批判意识。又如写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作者以娴熟的艺术 手法通过农妇纯朴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意蕴: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大都会的形成,农业劳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小镇和农村逐渐衰 落,只有回到小镇和农村,才能找回“最亲切的情感”。三、如何培养意蕴表达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必须提高学生的作品意蕴表达能力。我们知 道,任何素养的养成都必须借助于实践活动,意蕴表

10、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实践 中磨练提高。因此在美术课中,除了坚持抓好美术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拓宽 学生学习美术创作的空间,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品的鉴赏活动,领略学 习先人意蕴表达的高超技艺,并注意运用到平时的创作实践。当今社会,信息 技术高度发达,多媒体的介入使美术鉴赏课如虎添翼。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 高效的教学资源,加大美术创作的训练量,使学生在练习中练就意蕴表达的本 领。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象,常常令人玩味,不可忘怀。而优美 的意境总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营造。所以,想象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包括两种基本力量,即再造和创造。美术创作需要依靠想象来进行艺术构思, 而艺术想象源

11、于对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因此,要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意蕴表达 能力,必须相应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能力,启发引导他们走出艺术的象牙之塔, 奔向生活的十字街头,去亲历体验生活,构筑深厚的生活功底。在进行美术创 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对生活艺术体验的经验,结合时代精神对各种生活 现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虚构,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将其艺术地融 入作品的意境中,把对生活的艺术体验转化为美术作品。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体 验,就不能把生活的真谛艺术地传达出来,作品也会因缺乏深沉的意蕴而苍白 无力。生活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的意蕴表达方法,可以在 生活的艺术体验中获得启迪。美术作品的意蕴似乎看得到

12、但又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言传。这是因为意 蕴的内涵具有朦胧性和模糊性,它是一种情思,一种包含对人生、对自然的深 层次思考,或曰哲理思考。美术的意蕴以宇宙和人生为对象,玩赏自然与社会 的色相、光影、秩序、节奏,借以窥见自我的心灵深处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 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高深的心灵具体化,这就是美术作品的最佳境界。 美术作品的意蕴要体现美,而一切美来自心灵的源泉。美的意境创造有赖于创 作者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养和对生活万象的体验。一般来说,美术作品 的意蕴包容了创作主体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表现的主题可谓包罗万象,牵涉 生活的广阔领域。因此,要提高学生意蕴的表达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

13、 兴趣爱好,扩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在教学中灌输相应的美学原理,使他们掌握 审美的原则和概念,掌握美学史常识、艺术名作常识、作品欣赏常识等,启发 他们运用掌握的美学原理去开拓创作思路,提升美术作品的艺术境界。要在美 术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丰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自觉地去欣赏美、 发现美、创造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具有当代审美意识, 摆正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将深刻的审美意蕴融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同 时还应注意培植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体味雅与俗、古与今、中与外 等各类美术作品的品位,具有细腻、真挚的情感体验品质和积极、良好的美术 创作心理素质,从而创作出思想健康、

14、格调高雅、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意蕴的表达需要审美,美术创作的审美活动要有想象、有创造、有批判、 有鉴赏。而这些都源于创作主体对美术创作的冲动与激情。孔子说:“知之者 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我们要把美术教学过程经营成学生 愉悦的情结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激起他们情感世界的波澜,为美术创 作和美术想象提供思考的动力,以丰富的情感为基础酝酿作品的意蕴,为作品 创作定向。总之,要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是一种高尚的劳动,而追求意蕴的 艺术表达则是一种精神享受,美术创作应该全力将作品的意蕴发挥到极至,使 作品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参考文献:1罗一平.美术概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2王朝闻.美术史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3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4陈通顺.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