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739686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发布时间: 2015-10-26 11:36:44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发展陆贵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判和鉴赏作品。他倡导的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新发展,这“四大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对从事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文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研究工作。批评应当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没有对批评对象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会有对对象的全面深入的批评。批评的质量取决于研究的水平。我们经常强调,批评要有问题意识。但这

2、种问题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意识,而是关于批评对象的问题意识,即对批评对象的问题意识、批评的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交汇融通。批评活动是批评主体观照批评对象,批评对象投向批评主体而形成的一种深层对话关系。学理性批评,应当对对象进行学术提升和理论概括。这样才能避免肤浅的,即浮光掠影或浅尝辄止的批评。研究要求批评主体以真诚的态度,求真向善,追求真理,尽可能地把握对象所蕴涵的内在的本质规律,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切中肯綮。这样的批评,才能真正做到说真话,讲道理,才能增强批评的理论深度,提升理论的说服力、穿透力和震撼力。因为,文艺批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学术研究活动的目标是形成学理和美

3、学观念。批评作为一种运动着的美学观念或实践着的学理,只有从对象中概括出来,才是有效的。批评家的学养,即学理和美学方面的内功,对从事高水准的文艺批评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说,文艺批评,应当具有相关的、对应的学科理论和学科知识的支撑。掌握与批评对象相关的、对应的学术专长,可以为批评主体提供主动和自由的运思方式和透视能力。诸如:把握具有深厚社会历史内涵的对象,应具备社会历史的知识和理论;评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对象,应具备人学的知识和理论;解析审美现象,应具备美学的知识和理论;对现实主义的文艺,不能用浪漫主义的理论去要求;对浪漫主义文艺,不能用现实主义理论去衡量;对表现重大问题的文艺作品,不宜进行微观研

4、究,否则可能拘泥于一点;对描述破碎的生活现象的文艺作品,不宜进行宏观分析,否则可能造成大而无当的“空心化”。批评主体所选择的与之相对应的学科理论,必须对口,尽可能的精确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批评的专业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对对象的评论应当选择恰当的维度。尊重对象的存在,应当选择相应的更加切近对象的本性和特征的批评向度。概括地说,文艺批评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向度:一是广度批评,拓展对象的范围和边界,扩大涵盖面,使其更加完整;一是深度批评,向对象的深处开掘,使其更加深刻;一是矢度批评,即动态批评,把握对象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一是圆度批评,即关系批评,揭示对象所依存的各种对应关系。这四个向度是从对象本

5、身的存在形态提炼出来的。对象本身既是有广度的存在,是有深度的存在,是运动中的存在,即存在于运动中,也是关系中的存在,即通过关系而存在。可以相应地概括出四句话:即真理是全面、真理是深刻、真理是过程 、真理是关系。理论家和批评家实质上是从广度上、深度上、运动过程中和各种与之相对应的关系中追求真理,把握真理。批评主体应当根据对象的本性和特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批评向度。二、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与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即“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四大批评观点发挥着相应的批评功能。(一)历史的观点恩格斯倡导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评价文艺,即尊重文艺

6、的审美属性,关注文艺的历史内容,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历史条件下、历史背景下、历史过程中、历史结构里加以审视和评论。我们提倡的社会历史学的观点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属于社会历史学派。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优势和强项。批评的历史观点,应当有助于实现批评的社会历史功能,弘扬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理性。1.社会历史是文艺的根基和源泉文艺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中的现实生活的产物。社会历史结构决定、影响和制约着作家作品的文化思想结构。文艺的性质、功能、价值、思想内容都植根于所属时代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文学结构受历史结构的决定和制约。恩格斯在评

7、价歌德的创作和作品时指出:“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1歌德所处的德国的历史结构和文化思想结构充满矛盾的多重性,既有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元素,有小市民的文化思想元素,也有封建贵族的文化思想元素。所有这些文化思想元素都反映到歌德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他的文化思想结构中的多重成分。他既有作为狂飙运动的旗手的新兴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洋溢着的浮士德精神,又沾染了小市民阶级的鄙俗气,还表现出作为魏玛公国官僚的腐朽气。多面的歌德必然产生对充满冲突的德国现实生活的矛盾态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带有两重性的。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

8、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2恩格斯关于歌德对当时德国现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歌德的世界观中内在的文化思想结构的矛盾。这种内在的文化思想结构的矛盾,真实地、典型地反映出德国社会历史结构的矛盾,实质上,“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3托尔斯泰的出现是俄国的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面临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状态。他们实际上都处于从宗法制封建贵族社会向新兴的市民社会过渡的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和境遇中。当时俄国的社会历史结构和法国十分相似,同样表现出贵族与农民、贵族与市民的矛盾和冲突。所不同的是,巴尔扎克尽管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的贪婪

9、和罪恶,但能顺应历史大潮,接受历史选择,投向新兴的资产阶级;而托尔斯泰则厌恶资本的贪婪和罪恶,充满对资产者的鄙视和仇恨,又对贵族阶级的腐朽和颓废感到烦忧和厌倦,对奢侈淫靡的生活感到郁闷和窒息,从而依附于农民,成为农民的思想家和代言人。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学说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只不过是他所处的当时俄国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的反映。这些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寓于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学说中,并通过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学说表现出来。2.文艺反映社会历史风貌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作家作品,必然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是被主体化了的、被情感化了的、被虚构化了的、被形象化了的社会史、风俗史、思想文化史。文学艺术是社

10、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从这个镜面上所反映出来的首先应当是那些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阶级关系。这方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可以被称为描写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态的风貌的巨人和大师。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当举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创作和作品出色地表现了法国社会的封建贵族被金融资产阶级所取代的历史蜕变。他的由九十一部小说辑成的四十二卷本书合称的皇皇巨著人间喜剧,被誉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创作出了具有崇高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学经典。在他逝世的时候,文学大师雨果曾这样诚挚地、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人间喜剧通过

11、高布赛克、葛朗台和纽沁根这三代人追逐金钱的经营史,再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演进史和发迹史,发掘了贵族衰亡、资本发迹、金钱罪恶等重大主题。巴尔扎克是贵族,但他看到并描写了自己阶级的必然没落而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于是不得不改变他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表现贵族的衰亡史。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4如果说巴尔扎克主要表现了新兴的金融资产阶级和腐朽的封建贵族的矛盾,那么托尔斯泰则主要描写了宗法制农民和专横的地主老爷的矛盾。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全景式地描绘了俄国社会历史的风貌和变迁。3.文艺表现社会历史变革首先,文学应当表现和促进社会环境的变

12、革。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要求他自己的、自觉强调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变革社会环境的创造精神,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的直观”,而是“感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虽然不是第一性的,但却是第一位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改变社会环境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实践。他们认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7因此,必须改变旧环境,创造适合于人的生长和发展的新环境。变革旧环境,需要先进的正确的思想为指针,但这种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必须“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13、”8马克思、恩格斯把是否能改变旧环境、创造新环境视为区分旧人和新人的重要标准。只要“安于旧环境”,他们“依然是旧人”,尽管“他们本身是多么不愿再做旧人以及他们是多么不愿人们再做旧人;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不再是旧人”。9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靠有实践力量的新人和新人的实践力量才能改变旧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应当反映和推动社会历史的转折。环境可以区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个体的、群体的、集团的、民族的、国家的环境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小环境的改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大环境的变革,需要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即一个旧时代转换为一个新时代。这种改变大环境的伟大变革实际上

14、是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的。不管作家艺术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他们的创作和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大改组、大分化和大变动构成了这个时代和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心图画”。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都清醒地表现了法国和俄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的“中心图画”。这幅“中心图画”实际上是表现了被历史发展规律驱动的法国和俄国社会的趋势和走向。两位文学大师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一个划时代重大主题,即从宗法制的封建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过渡,质言之,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崛起;或可以描述为金融资本对农耕经济的取代和冲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描写的贵族人物都非常颓废、腐败、僵化、萎靡不振,苦苦挣扎也挽救不了即将灭亡的命运,

15、无力回天,他们的人生好像走到了尽头。恩格斯这样说:“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而行动,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10托尔斯泰的创作和作品,作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同样表现了俄国宗法制农耕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说:“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这是对当时处于大变动中的骚动不宁、惊恐不安的整个俄国社会的富有寓意的概括,表现出俄国农奴制社会崩溃和资本主义崛起的动荡的时代氛围。由于资本主义势力对封建贵族的日甚一日的攻击,腐败的宗法制的社会

16、体制呈现出不可挽回的颓势。尽管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做出了殚精竭虑的尝试,想扭转乾坤,摆脱即将灭亡的命运,但都显得无济于事,无力回天。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托尔斯泰小说的理想人物列文力图通过试验和改革,对俄国的农业道路进行新的探索,结果无功而终。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想通过赎罪,求得精神上的复活,也变得毫无意义。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安德烈经过战争的洗礼,唤起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却淹没于苍白茫然的幻想中,无法实现。这一切都变成了泡影。俄国农奴制日暮途穷,已经被历史老人安排好了,大势已去,不可救药。列宁指出:“在安娜卡列尼娜 一书中,托尔斯泰借康列文之口非常清楚地道出了这半个世纪俄国历史所发生的转变。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颠倒过来,而且刚刚开始形成,很难想还有比这更恰当地说明18611905 年这个时期的特征了。”“那颠倒过来的东西”,正是“农奴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旧秩序。那刚刚开始形成的东西正是资产阶级制度”。11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