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734329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潮冲击下的生活与交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主备:窦海宁 审核:张伟、魏星英 备课日期:09/03/10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报刊电影的出现、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 响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 服装:(1)演变原因 A、_传入中国。B、_制度受到冲击。C、_和民国政府的推动。(2)演变表现A、长袍马褂和_并行B、清政府改革_服饰制度C、民国颁布_形制(3 )演变影响A、人们

2、根据_、审美情趣、_,选择设计服饰。B、洋装促使中国传统服饰的改良,_ 和 _ 为代表。 2、戴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表现:A、_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B、民国政府发出_ ,革除此陋习。C、清政府下令禁止_,但屡禁不止D、维新派倡导发起_,在广州成立_ 3、传媒(1)发展:传媒时间表现19 世纪出现近代报刊1872 年_创刊报刊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热情高涨19 世纪末_传入中国1905 年拍摄谭鑫培的_1913 年第一部故事影片_电影1931 年第一步有声电影_(2 )作用:A、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_;B、促进了_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4、礼仪

3、(1)日常礼仪A、古代在_束缚下,形成一套_礼仪B、民国之初,_、_取代跪拜、作揖、显示 _、_精神。(2)近代婚姻: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_及_人家。(3 )丧葬礼仪:_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礼仪引起国人注目。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表现:(1)铁路的发展:A、_年,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_至_的铁路。B、1888 年,宫廷专用铁路建成。C、_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D、1909 年,詹天佑设计的_通车。(2)水运与航空;A 、1872 年,_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B、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_年,发展较快。(3)通讯的变迁A、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_,1896 年, _成

4、立,后设立邮传部,1877 年,在_省架设第一条电报 线,1906 年,创设_ B、民国时期,_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1920 年,中国首次 参加_。2、影响A、经济和观念上:促进了_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 _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_B、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社会发展,使人们的 _ 多姿多彩。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 什么问题?2、报刊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对中国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中国近代水运的出现早于近代铁路,但发展必铁路还要缓慢和艰难,为什么会 出现这种情况?【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近代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效训练有效训练】 A 类类 1、 下列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服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B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C 民国初年,有人穿着西装祭孔 D 西式服装取代传统服装占据了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 A 竞尚洋装 B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C 旗袍的出现 D 电影的传入 3、 作为一名中国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是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维新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4、 在晚清时期,假若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

6、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 斗争 A 报纸 B 电影 C 组织工人运动 D 发动民众起义 5、 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令内务厅通知割除前清宫厅称呼文 ,宣布革 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这些变革是希望在人际 关系中树立一种 A 自由观念 B 平等观念 C 博爱观念 D 互助观念 6、列强的江海轮船垄断局面开始被打破是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7、 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民国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洋务运动时期 8、 中国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是在 A 福建省

7、B 广东省 C 浙江省 D 北京市 A 淞沪铁路 B 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C 紫光阁铁路 D 京张铁路 9、 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A B C D B 类类 10、1869 年, 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例不 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虽已开放,但人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民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1、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

8、旦” ,1949 年以后则以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 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 年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 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12、1898 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 问题是 A 慈禧生活简朴 B 中国不需要汽车 C 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知识拓展】 剪辫的历史剪辫的历史 最早提出革除辫子的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入关相似,太平天国将剪辫,视作是否归从其天 国的政治态度,

9、施行了严厉的剪辫、留发运动,其推行过程可以说是留辫不留头,留头不 留辫。但是太平军后来被清朝镇压,剪辫子的事情暂时搁置了。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是康有为。1898 年康有为向光绪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未 被光绪接受。1900 年的庚子国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此后,清政府威信扫地, 对各地控制力削弱,地方势力开始坐大。在各地租界以及东北等地,清政府已经不能有效 行使主权。大批留学生到日本,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人的自信心突然膨胀,他们把中国人 的辫子讥为“豚尾”。一些海外留学生,开始剪辫,与清政府决裂。国内的“湖北学生界”也 在 1903 年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1903 年以后,随着留

10、学生的归国,在清政府控制较弱的南方各省,少量青年学生 开始剪辫。清政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辫子。为此清政府于 1907 年 5 月 6 日下达命令,严禁学生军人剪辫。一经查出,分别惩处。但此时由于满清中 央政府的控制力已经今非昔比,此令并未在各地得到严格执行。清政府无奈,对此只有采 取默认态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孙中山下剪辫令 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命令一下,全国立即掀起一股剪辫热潮,但 也有一些守旧分子不愿剪辫,革命党人在街上看到之后,便上前拦住,强行施剪,剪完之 后,方许离去。因此,各地抵制剪辫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在上海这

11、样最开化的城市,依然是“沪上光复 已两月有余,辫子仍未除净,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怀犹豫,踌躇不剪者,是满贼之丑俗犹存, 民国之声威有损”。在偏僻地方,抵制事件更是多见。在此局面下,一些激进学生和军人走 上街头,强行剪去行人发辫,多有争斗流血事件发生。1917 年张勋复辟时,北京城内百姓纷纷四处寻觅假辫,便是一个有趣的插曲。辫子虽然已经剪去了,但是此中政策多有强迫之举,为部分百姓所不满。北伐时期山 东民间反张宗昌暴政的民谣,就把剪辫子也列为张的苛政之一。张氏固与民初山东的强迫 剪辫无关,这是另一事;但这民谣说明老百姓不仅未把剪辫算成德政,反视为苛政,十几 年后犹有余愤,盖其多少给一般人民造成了不便也

12、。1922 年 7 月博仪率先自己剪掉了自己蓄了多年的辫子,后来,人们听说小皇上溥仪在英 文老师庄士敦的劝诱下剪了辫子,顿时,紫金城里的千把条辫子也都剪掉了。但是辫子的故事似乎尚未终结。1927 年国学大师王国维还拖着一条辫子投湖自杀。当年的申报统计,北京尚有男辫 4000 多条。1928 年 5 月,南京国民政府还下过禁蓄发辫条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中西并存,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反映了时代的 (2)进步。 (3)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国家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 习俗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DBAAB BBADA CD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中西并存,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国家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 适应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DBAAB BBADA CD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中西并存,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国家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 适应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DBAAB BBADA 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