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33409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三章早期瓷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陶瓷器小军哥修改版第三章 早期瓷器第一节商、西周时期的瓷器(原始青瓷的出现)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瓷器。从商代至战国,瓷器的制作还处于原始阶段。商代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的原料,经过淘洗,提高了三氧化二铝,降低了三氧化二铁。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烧成温度,使胎质坚硬、致密、不渗水;另一方面使胎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白度。加上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 1200 以上高温烧制后,使胎釉结合在一起,这些器物已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

2、是含有一定量的铁分,在略低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因工艺不稳定, 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地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这就是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烧造成功,是中国瓷器诞生的标志。一、商代瓷器1、商代制瓷业的分布黄河流域:河南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河北藁城台西村,山东滕州前掌大、益都苏埠屯、山西垣曲商城。长江流域:江西清江吴城遗址、新干商代大墓,浙江江山南区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2、商代瓷器的特征 胎釉特征商周原始青瓷多用石灰釉,色泽呈黄绿色或青灰色,釉中含2%左右的三氧化二铁,使得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时显青色或青绿色,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瓷釉色泽的一个特征。商代瓷器

3、釉面光亮但不均匀,胎质较密,胎色灰黄或灰白。 工艺特征从原始青瓷成型工艺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有的再用慢轮修整口沿;也有少量轮制。 器型种类商代前期常见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圆底尊、敞口深腹圆底罍、敞口圆底钵、敛口深腹罐、浅盘高杯豆,双耳簋等。商代后期常见的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圆衣尊、小口短颈深腹罐、深腹双耳罐、侈口子沿圆底盆、敛口假圈足钵、浅盘喇叭座豆、圆足簋、碗等。商代原始青瓷造型与当时陶器基本一致,少量模仿当时的青铜器。 装饰特征装饰手法有拍印、刻划、戳印等,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和S型纹等。中国古代陶瓷器小军哥修改版二、西周瓷器1、西周制瓷业的分布黄河流域:河南洛阳北

4、窑,陕西周原,北京房山,山西曲沃,山东滕州等。多出土于墓葬中。长江流域:主要出土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土墩墓中。(一)南方地区的西周瓷器1、器形种类及造型特征西周时期原始青瓷在商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常见器型有浅盘矮圈足豆、敛口低颈圈足罍、敛口深腹平底瓮、敞口深腹簋、平底碗、平底罐、敛口双耳圈足尊、敞口钵、四系尊等,这时瓷器造型与当时陶器造型的差别逐渐加大。2、胎釉特征胎体开始变薄,胎色白中泛灰,釉层逐渐增厚,釉色有青黄、暗青、酱色、淡黄色、绛紫色等。有的器物内外皆施釉,有的仅外壁全部和内壁上部施釉。3、装饰特征流行弦纹、水波纹、锥刺纹、斜方格纹、横F 纹、云雷纹、网纹、圆点纹、划纹以及乳丁形

5、、S 形、绳索形等。4、工艺特征中国古代陶瓷器小军哥修改版大部分小型器已经采用了整体轮制的方法,胎体轻薄而规整。大型器仍采用手制轮修的成型方法。(二)北方地区的西周瓷器1、器形种类及造型特征器形种类:豆、罍、罐、尊、簋、瓿、瓮等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 :是继西周而发展起来的,质量又有所提高,江浙一带产品胎质更为细腻,多呈灰白色,还有黄白色、紫褐色。胎釉结合较好,极少有剥釉现象。施釉方法为蘸釉,釉色分青绿色、黄绿色、灰绿色等。器表釉下纹饰有大方格纹、编制纹、卷云纹等。大多数器皿已轮制成型,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度均匀。圈足器基本消失,平底器盛行,还有少量的假圈足器。常见器型

6、有敛口深腹平底罐、敛口扁腹平底瓿、平底碗、双耳直筒罐等。这一时期黄河下游原始青瓷器较少见,只有一些罐类。二、战国瓷器的特征1、器形种类的变化除碗、钵、盘、杯、盅等小型饮食器外,还有罐、瓿、洗等个体较大的盛储器。炊器也在此期出现,如甑、鼎等。还出现了仿铜礼器,如鼎、盉、壶、匜、鉴、钟、錞于等。2、装饰特征装饰手法有刻划、模印、堆贴等。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水波纹、直楞纹、“ C”形弧线纹、横“S”形贴饰、云雷纹、铺首。3、胎釉特征中国古代陶瓷器小军哥修改版质坚硬致密,釉层的透明度提高,而且胎釉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中介层。因此,釉层脱落现象更为少见。4、工艺特征此时已采用陶车拉坯成型,器型规格,器壁厚

7、度均匀,钵、碗、盘、盂等内底,从心而外有一圈细密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痕。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生产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以江浙赣一带为主,还有山西、广东、广西、湖南南部等地出产。战国原始瓷尚有部分春秋风格,战国中期原始瓷有了明显变化。江浙赣地区出土的原始青瓷,胎呈灰白色,有的略显灰;瓷土经粉碎与陶练,烧成情况良好;釉色呈青色或青中泛黄,有的釉层厚薄均匀,有的凝聚成芝麻点状。两广、湖南的产品,胎色为紫红色,釉有黄褐、黄绿、墨绿等色。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瓷器一、秦、西汉时期制瓷工艺的衰落秦汉时期的原始青瓷与战国早期相比有了很大差别:胎质原料不同,胎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偏高,胎体加工简单,大部分产品胎质疏

8、松,气孔量大,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有的只能算作“釉陶”。施釉不同,秦汉时产品釉层较厚,但釉色偏深,呈黄绿或青褐色,其中氧化铁含量较高;改战国时通体施釉法为在口、肩、内底等处局部上釉,改浸釉法而变为刷油。成型法不同,改变战国时拉坯成器、线割器底的作法,采用了底、身分制,然后粘结成器的作法。这些明显差异,反映了秦汉原始青瓷并未继承战国原始青瓷工艺。二、西汉时期瓷器的特点器型上以仿铜礼器鼎、壶、钟、瓿等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等实用饮食器。战国末年的产品有双耳瓿,秦代的产品有青瓷盖罐,西汉时有仿铜器瓿、鼎、盒、钟、罐等。西汉晚期,鼎、盒一类制品渐趋消失,壶、瓿、罐、钫、盆、勺等数

9、量剧增;一些比较粗犷的牛、马,以及屋院等随葬品明器也出现。器表多装饰弦纹、水波纹。其次人面纹和叶脉纹也是这一时期典型的装饰。三、东汉时期原始瓷器的特点东汉时期是原始青瓷的终结阶段。除与秦、西汉时相同的胎料、釉质外,还出现了暗红、紫红、红褐色胎色,胎骨坚硬而致密,敲击出声清脆,釉色有的很深,有人称为“酱色釉陶”。东汉时常见器物有:盘口壶,由西汉喇叭口壶变来。东汉初期初具盘口,中期后变为明显的盘口。罐,短口平唇,肩有双系,上腹鼓、下腹斜纹,平底。盘,直口斜壁,大底,常与耳杯相配。碗,弧壁平底,腹较深。还有镂孔熏炉、钟、罐、鐎斗等。原始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结器底而成,器型

10、变得规整。有些如钟、壶等,成形之后又进行修坯,使得表面平整光滑。东汉中期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器体大半施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有改进,很少见脱釉现象,原始青瓷将摆中国古代陶瓷器小军哥修改版脱原始的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四、东汉真正瓷器的诞生东汉瓷窑中的瓷器,经过检测证明,质量很高。浙江省上虞小仙坛的青瓷罍残片,所含呈色杂质如铁,钛等是各时期越窑瓷器中含量较少的一件标本,烧成温度达1310,瓷胎已烧结, 不吸水,胎体致密坚硬,撞击时作金属声。胎中显气孔率为0.26% ,吸水率为 0.28% 。胎体透光性良好, 0.8 毫米的薄片已可微透光,釉层透明有光泽,五剥釉现象,已经

11、达到近代瓷器的标准。上虞县帐子山窑东汉黑瓷经过检测,证明烧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已是现代意义的瓷器。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瓷器出现于东汉晚期,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原始瓷向近代瓷器的过渡,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汉瓷窑遗址不但在浙江上虞发现,在浙江慈溪、宁波和永嘉等地都有发现,这说明东汉时期的瓷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从浙江东北部的上虞、宁波一直伸展到南部的永嘉地区。上述地区的产品在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汉代晚期墓葬中都有发现,说明产量较多,销售地域已相当广泛。这一时期的瓷窑最典型的要数龙窑。瓷窑顺山坡而上,几十米长,窑内一次可装上百件坯胎,烧窑口在下面,上面窑尾有

12、烟筒,中间窑壁间隔有投柴孔,烧窑时火顺坡而上,像一条火龙,因此得名“龙窑” 。龙窑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大创举。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窑长、容积大,可以增加装坯量,提高产量;窑前低后高,出烟孔在上面,抽力大,窑温上升快,延长了流动火焰在窑内停留的时间,提高了窑温。这些都有助于瓷器生产。1、东汉瓷的釉色由于瓷土中含较多的铁,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论,尽管淘洗很仔细,仍残留一部分,因此当时一般瓷器的胎中都含有2%以下的铁分。原始瓷器的釉是含钙的石灰釉,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造时空气流动,进氧很多,形成氧化气氛,釉中的铁遇到空气中的氧,烧出来呈黄绿色;如果不让空气进入窑内,则窑中产生还原气氛,烧出来的

13、瓷器就是青绿色。因此,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为青瓷。如果釉中的含铁量再高,达到3%,就会烧出褐色釉瓷器。如果将这种含铁量高的釉涂厚一点,或将釉中的含铁量提高到4%5% ,这时烧出的瓷器就是黑瓷了。已知我国最早的黑瓷出现于东汉晚期。在浙江的上虞、宁波等地的东汉窑址中都发现有黑瓷,此外,在安徽亳州“建宁三年(170 年) ”墓中出土的黑釉瓷也证明了这一点。2、东汉瓷器的特征东汉青瓷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从原始瓷刚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还带有前期样式的烙印:胎土是就地取材,器型和装饰风格也源于原始青瓷。东汉时期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盘、盂、钵、罐、壶、盆、洗、瓿

14、、唾壶及少量的瓷砚。罐多直口,肩腹之间有双系、四系或六系。纹饰以光素为主,有的瓷器的口、颈、肩、腹有划或印的弦纹、水波纹、麻布纹、网纹、方格纹等。壶、洗、盆、罐等常贴铺首纹等。罐、罍等器物,中国古代陶瓷器小军哥修改版外壁往往拍印麻布纹、网纹、方格纹、三角纹等。东汉黑瓷修胎不如青瓷规整细腻,釉层薄厚不均匀,而造型、纹饰等基本相同。由于黑瓷用料不讲究,工艺又不复杂,制作成本低,因而得以迅速发展。湖北当阳刘家塚子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罐。肩部有一周莲瓣纹装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以莲瓣纹装饰的瓷器,它说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广泛深入影响的结果。另外,浙江鄞 y n 县发现底部刻有隶书“王尊”二字的东汉青瓷弦纹壶,是已知最早的带有人名款的瓷器。此外,湖南长沙和安徽合肥等地东汉墓还发现白釉瓷器,虽然较为粗率,釉色泛青,只是处于白瓷的萌芽阶段,但说明我国在公元3 世纪前已开始了白瓷的烧制。它为以后白瓷为基础的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东汉瓷器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来但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为此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