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27038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兰察布文化研究乌兰察布东路二人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二人台是流行于中国北方蒙晋冀陕宁局部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既有曲艺性质的小戏,也有戏曲性质的大戏),它孕育于19 世纪后期今天的晋冀陕之北部,形成于20 世纪前期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之中西部。它是由地方的、民间的乃至宗教的民歌、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而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品种,深受流行地区下层人民大众的喜爱。人们习惯上把二人台分称西路二人台和东路二人台,大概是以呼和浩特市区为界,以西地区流行的二人台称西路二人台,以东地区流行的二人台称东路二人台。乌兰察布地区乃是东路二人台流行的主要区域,可以说,东路二人台已成为乌兰察布市拥有的

2、唯一的一种地方戏曲品牌,被誉为乌兰察布市文化艺术园里艳丽绽放的一朵奇葩。东路二人台从清朝末造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风雨历程,1949 年以前是二人台痛苦出世、缓慢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尚无二人台其名,人们只把这种民间艺人的游走表演叫做打土摊摊儿、打玩艺儿、唱蹦蹦儿,声名卑贱,不登大雅;1949 年以后至今是二人台推陈出新、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但有了二人台正式冠名,而且也有了自已的艺术组织和稳定的演员队伍,进行传统剧目的整理,开展现代剧目的创编,尤其是频繁的演出让东路二人台成为丰富和活跃乌兰察布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二人台剧目约计150 个,其中大多数为二人台的小戏,分

3、丑、旦两角,亦称跑边儿的和抹粉儿的,即使剧中不止两个人物,也可以由其中一人兼扮,只须变换扮相即可,所以又称抹帽戏。综观西东两路二人台的表演,二人台可归纳为三个特点:一是“小”,演出小舞台,演绎小故事,演塑小人物;二是“土”,唱着土戏词,念着土白话,奏着土曲调;三是“趣”,富有情趣,饶有风趣,大有乐趣。其中的“土”是最为突出的,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二人台是“土生土长土料料,土言土语土调调”。二人台是最地道的劳动大众自已创作、 自己表演、 自己观赏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极为鲜明的地方性、人民性、 社会性和娱乐性。二人台的这种艺术品格和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它所运用的地方方言关系密切。语言对于戏曲至

4、关重要,语言的特别风貌决定着戏曲的特别风貌。戏曲讲求唱、念、做和舞、打、耍(如耍手绢、耍红绸等),其中的唱和念,就完全是语言的艺术表现。二人台纯属移民文化的产物,因此,它的唱和念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全部是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所操持的晋语方言。晋语方言同普通话相比,差异较大的是词汇,差异最大的是语音。晋语方言的词汇和语音决定着二人台的艺术品格和艺术魅力。如果离开了晋语方言,二人台就不成其为二人台了。晋语方言是北方方言中一种很特殊的次方言,主要通行于山西全省和周边的内蒙、陕西、河北部分地区。由于历史上来自晋、陕、冀的大量移民在内蒙中西部地区的定居繁衍,并成为这一地区汉民族的多数群体,所以晋语方言很自然地

5、就成为内蒙中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二人台艺术的基本用语。同时,二人台艺术完全是晋语方言的详实记录,这就为晋语方言的存储与研究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语料。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东路二人台运用晋语方言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成就。一、土词土语,反映百姓真实生活二人台属于草根艺术,运用语言的显著特点是方言化、口语化、通俗化。二人台艺术的表演风格和价值取向是最典型的现实主义,它最忠实地遵循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它从问世的第一天起,就直面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关心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命运遭际,寄托普通小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诉求,因此,饱含人文关怀,体恤百姓苦痛,呼喊大众心声,

6、成为二人台艺术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传统,成为二人台艺术与人民大众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二人台紧随社会变迁,紧跟时代步伐,集中力量去演绎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发生的小故事,这与戏曲大戏把历史上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身上发生的大事件大故事作为演绎重点大不相同。二人台剧中的小人物,有的是动荡时代饱受灾难、命运坎坷的被压迫被剥削者,有的是和平时代艰苦创业、追求幸福的劳动建设者,他们都是乡野山村土生土长的布衣百姓,都是善良纯朴的没有文化或文化较低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张口闭口自然都是本乡本土的方言土语。在剧中只有让他们满嘴方言土语,才符合他们的真实身份,才会体现他们的真实情感。反映生活真实是二人台艺术的最高标准,人物

7、生活本身是什么,就让人物说什么,人物内心想什么,就让人物唱什么,无须提炼拔高,无须包装乔饰,原汁原味才是艺术的最美特色。小人物的方土语言足以让二人台表演散发着浓烈的泥土气息,洋溢着扑鼻的山药蛋味儿和莜面味儿。再者,二人台一开始都是民间艺人的自编自演,他们把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编成节目,打成土摊摊儿进行表演,有说有唱,亦庄亦谐,载歌载舞,红火热闹。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最擅长运用本地区的方言土语,把剧中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更重要的是,二人台的观众都是本地区的底层百姓,而他们的日常语言只有方言,演员用方言说唱,他们听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他们与演员与剧中人物有着共同的语言,这是他们喜欢

8、二人台,能被剧中人物和故事打动的根本条件。方言土语乃是二人台艺术的生命线,演员和观众只有凭借同一种方言,才能通畅准确地传情达意和体情会意,才能完成艺术信息清晰完整和高效有力的传接。二人台所运用的方言词语都是本地区通用的口头词语,包括一般方言词语和特别方言词语。一般方言词语,其书面形式与普通话词语相同,意义也相同,只是语音不相同,此类方言词语占多数,如“老婆”“老汉”“寡妇”“光棍”“毛驴”“骆驼”“荞麦”“莜面”“正月”“五更”“恓惶”“邋遢”“赶车”“观灯”“放羊” 等。特殊方言词语, 其书面形式与普通话词语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意义多数相同, 少数不同,语音皆不相同。此类方言词语占少数,但

9、就是这少数的方言词语却极为显著,它们形式特别,土眉土眼,而又土色土香,成为晋语方言词汇的独特类型。如“鼻兜”(耳光)“脓眵”(眼屎)“腰迷”(衣袋) “铁匙”(饭铲)“机迷”(懂得)“风发”(感冒)“呱拉”(拉话)“叨拉”(聊天)“捩恼”(生气)“放怕”(发怒)“拿心” (客气) “块垒” “拿糕”(两种本地特有的面食品)等。在这少数方言词语中,有的用了特殊词缀,如“圪胞”(私生子)“圪膝”(膝盖)“圪就” (蹲)“圪谄”(谄媚)“日粗” (吹牛)“日脏”(肮脏)“日鬼”(耍诡计)“忽绕”(围绕)“忽塌”(鼓动的样子) “忽兴”(向上顶的样子)等;有的用了叠音的格式,如“泪蛋蛋”(泪珠)“外甥

10、甥”(外甥)“草根根”(草根)“牛牛车”(牛车)“贵巴巴”(昂贵)“皮楚楚”(老实) “干崩崩”(干瘦)“红丢丢”(鲜红)“串门门”(串门儿)“蹦高高”(跳起来)等;有的构成特殊的四字格,如“迭皮菜脸” (耍赖,不要面子) “斜麻圪料”(不周正,不直) “呆眉蹙眼”(发呆的样子) “黑死烂蛋” (又黑又脏)“扭股捩棒”(不顺从,闹别扭) “粘糊摸擦”(粘糊,不干净) “酒腥滥气”(酒味很重,喝多了)等。有两个方言词语使用频率很高,一是动词“抬”,一是形容词“灰” 。 “抬”是个多义词,可以表达多个动词的意义,相当于“搞”。如“抬个鸡窝” (垒建)“抬点面”(买或挖)“抬个菜”(炒) “小心有人

11、抬你”(整治)等。“灰”有“不好、坏、乱”等意义,如“灰人”“灰鬼”“灰猴”“灰相”“灰老汉”“灰老板” (指老婆)“灰小子”“灰女子”“灰地方”“灰主意”“灰毛病”“灰圪胞”(灰人)等。这些方言词语都是原生态的土词土语,未经书本和文人加工过,朴实而粗糙,形象而谐趣,富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鉴赏价值。二人台为我们记录并保存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不能不说这是它的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成就。艺术是人类生活的镜象,各种艺术品类都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反映再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草根艺术的二人台最恪守艺术的天职,最贴近生活,最接近地气,始终弥漫着草野的春之蓬勃、夏之热烈、秋之沉实、冬之冷峻,它用独特的

12、晋语方言和民间曲调,把草野黎庶的酸甜苦辣打造成一出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或令人捧腹的地方小戏,后来也创作一些多角色、多场次的大戏剧目。二人台剧目绝大多数是不同历史时期现实生活的艺术写照。其中以近代生活为题材的剧目数量最多,它再现的是辛亥革命前后至新中国建立之间北方农村的生活风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饱受阶级压迫、兵祸匪患、灾荒频仍的煎熬,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出口,佣工乞讨,甚至鬻妻卖子,跳河上吊,更有甚者铤而走险,逼良为倡,拉杆为盗,这在走西口 回南关卖老婆卢占奎刁人等剧中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有些剧中所反映的种毒、吸毒、卖淫、赌博等丑恶现象,也都是腐朽社会造成的恶果,如种洋烟姑娘抽大烟 劝料面鬼妓

13、女五更秀姑劝夫等,看后让人无不动容,恨火中烧。二人台所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面十分广泛,如抓壮丁描写了穷苦青年被抓壮丁在旧军队里挨打受气的遭遇,童养媳妇描写了幼嫩的童养媳妇在婆家里受累挨打、备受摧残的生活,二人台就是一部全面记录旧社会劳苦大众悲惨生活的史书。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创编的以现当代生活为题材的剧目有20 多个,主要呈现的是三中全会以后北方农村大变革大发展的崭新面貌,在反映创新与守旧,先进与落后两种思想的矛盾碰撞中讴歌了新人物的新气派和新风格,也批判了与之对立的旧思想和旧作风。如王满囤卖鸡卖油 分粮媳妇登门父子争权风雪情抢财神深情小康路光棍汉与外来妹等剧目在赞颂新人物新思

14、想方面就显得色彩十分鲜亮,而且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气息极为浓厚。爱情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凡演绎人生故事的艺术作品没有一部不写到男女情爱的内容,二人台也不例外。以爱情为题材的二人台剧目数量较多, 农村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物资交流、 邻里往来中相互认识后,便萌生爱慕, 或私下幽会,或倩人作伐,彼此敞开心扉,欲让爱情之树开花结果,像五哥放羊走西口媒妈妈提亲 摘花椒卖衣线拉骆驼赶板车撇白菜开茶馆大对花探情海莲花十里墩压糕面卖鸭梨 打樱桃观灯叔嫂情分粮活轴轴相亲 光棍娶妻等,无不把农村爱情生活反映得淋漓活现,色彩缤纷。百年来不同年代的农村青年,都用同一种方言土语,唱着相同的情歌,讲着相同的蜜语

15、,上演着相同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追求理想和幸福的坎坷路上走了下去。二、方音方调,彰显特色地域文化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唱念所使用的晋语方言,决定了二人台表演具有极其浓重的地域色彩,贯穿剧目始终的方音方调更加突出了二人台艺术的地域色彩。方言与讲方言的人生活的水土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百里不同言,十里不同音,既指的是同一方言区内部存在着细小的差别,不完全一致,也指的是同一方言与别的方言区相比存在着更加明显的差异。方言同超方言的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别当然是十分突出的。晋语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均与普通话存在很大的差别。从声母系

16、统看, 乌兰察布地区的晋语方音最突出的是基本没有卷舌声母(zh、ch、sh、r) ,凡普通话中卷舌声母的字都读成平舌声母(z、c、s、 z ) ,如“知资”同音, “池蚩”同音,“师私”同音,日字不卷舌。其次,没有真正的零声母(元音打头的音节声母为零),普通话 a、o、e 打头的零声母字均增加舌根浊鼻辅音(ng?耷 ) ,如“啊”读成 ?耷 a , “爱”读成 ?耷 , “安”读成 ?耷 , “昂”读成 ?耷?觔 , “袄”读成 ?耷 au , “欧”读成 ?耷?藜 u , “俄”读成 ?耷 e , “恩”读成?耷?藜?耷等;普通话u 打头的零声母字,均增加唇齿浊擦辅音(v) ,如“乌”读成vu , “外”读成v , “丸”读成 v?摇, “汪”读成 v?觔等;普通话i、打头的零声母字均增加带有摩擦成份的半元音(j y?摇) ,即一种特别的辅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