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26660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范围填空1、文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 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 的过程。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 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 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 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本书 以四层次说展开讨论。文化结构: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 化层、心态文化层。 3、文化的三种类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4、周公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

2、 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 5、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 在以神秘性与 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 体现出强烈的神 本文化的特色。 6、周人的文化维新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 周人入主中原, 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 换的重要意义。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质上无 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制主义、 民 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如此。 7、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 横、杂、小说十家,由于诸子百家多肇衍于战国间,故又有“

3、战国诸 子”之称。 8、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统一。 9、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 一尊”的显赫地位。 西汉统治者既尊诗、 书 、 礼 、 易 、 春秋为“五经”, 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 “经学”。所谓“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 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 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所谓“古文经” 即鲁共王刘余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 籀文写成,故称“古文

4、经” 。 “古文经”不仅在文字上与“今文经”大 不相同,而且在篇数上也不一致。 自西汉末古文经出现, 学者内部就分为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两大派。概要说来,今文经学的特点是政治的,将阴阳灾异,将微言 大义。古文经学的特点是历史的,将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 文本身的涵义。前者主合时,后者主复古。前者学风活泼,而往往流 于空疏荒诞;后者学风朴实平易,但失之烦琐。 从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 10、玄学的产生是从两汉到魏晋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 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1、 老子 、 庄子二书被奉

5、为道教经典,称道德真经与 南华真经。 12、汉字的历史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此后经历了西周金 文、春秋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 13、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14、 诗经 诗经根据音乐的类别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国风,二是大 雅 、 小雅 ,三是周颂、 鲁颂、 商颂 。古代学者把诗经 的艺术手法归纳为“赋” 、 “比” 、 “兴”三类。 15、书法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每一类有 自己独特的风貌。 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王羲之行书 天下第一,其代表作兰亭集序 。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

6、要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 相连。 16、绘画 中国绘画无论哪种类型都显示出共同的美学原则。 一、 散点透视的“游目”。 二、 以大观小。 三、 遗貌取神。四、 游目式的笔、色、墨。 17、 (填空) 中国古代所谓 “廿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即史记 、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 晋书 、 宋书 、 南齐书、 梁书 、 陈书、 魏书 、 北齐书、 周书 、 隋书 、 南史 、 北史 、 新唐书、 新五代史。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元史 、 明史、 旧唐书、 旧五代史,合称“廿四史”。 18、佛教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 就开始收徒传法。 他所说的教法据说有八 万四千法门,但若

7、就其根本思想说,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苦 集灭道” 。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也称“四谛” 、 “四圣谛”。 “谛”者, 真实不虚之义,“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 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又被进一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但随着时代的变化, 逐渐由注重 个人解脱发展为强调“慈悲普渡” 。如果说个人解脱有如一条小船, 那么“慈悲普渡”则像一只大船。故后来的佛教又称“大乘佛教”, 而称以前的佛教为“小乘佛教” 。 19、八个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长期钻研、辨析教义,在汉族地区形成 了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形成大乘的律宗、净土宗、三论宗、法相 宗、天台

8、宗、华严宗、禅宗、真言宗(密宗)等八宗。在康藏地区形 成了宁玛巴(红教)、噶举巴(花教)、格鲁巴(黄教)等几大教派。 20 三公九卿制度 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汉时的三公,号称万石之官。 九卿 太尉主天,领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 司徒主人,领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 司空主地,领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 太常(甞,尝)光(大)禄(麓)勋(阍) 21春秋三“ 传” : 春秋有三个 “ 传” : 公羊传、 榖梁传、 左传 。 公羊春秋、榖梁春秋是今文经学;左氏春秋是古文经学。公羊 传 、 榖梁传 相同之处是,都认为春秋含有孔子的 “ 微言大义 ” ; 其异在于,榖梁传没有孔

9、子 “ 受天命为新王 ” 之说。 董仲舒是汉初今文经学的主要人物,他主要依据的经典是春 秋 ,他是公羊春秋的大师。22、 1)道教:杨朱的中心思想,是 “ 为我” 。 “ 拔 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 矣。” 2)孔子“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十五岁 “ 志于 学” ,“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孔子“ 三十而立 ”名解: 1、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 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 次。 社会

10、心理(名解)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 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 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心理较直接的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 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 社会意识形态(名解) 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他们往往是由文化 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 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 占主导地位的状况, 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

11、深深的 植根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 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 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支配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所谓“忠孝相通”,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家国同构”, “忠孝同义”, 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3、黄老之学黄帝内经 ,岐伯。古无黄、老之名。战国时,治道家之学者, 始以黄帝与老子相傅会。庄子亟称黄帝,又极崇拜老聃,但并未将黄 帝、老子并称。黄、老并举,殆在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 德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其实就是黄老之学。首先从养生讲起,然后把养生之道用到治国。其后凡一切不事事,及以阴

12、 柔出世,概托为黄、老之学。黄老文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认 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 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 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 法术刑名,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4、萧规曹随(名解)萧规曹随:汉高祖即位时,相国萧何创立了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 萧何死后,曹参做了宰相, 仍照着实行。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 动乱之后,百姓需要

13、安定, 曹参的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 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 “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简答: 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简答)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 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 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 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他的负价 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

14、碍。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 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 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 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 等等;它的负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 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等。这种负面影响还表现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抑制和摧残方面。例如,早在战国时代的孟 子就讲过类似民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 ( 孟子 *尽心下) 。但在尔后的社会生活中并未得到统治者的 提倡,自然也就得不到贯彻实施。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 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

15、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至少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等。 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3、中国绘画各种类型有哪些共同的美学原则? 一、 散点透视的“游目”。 二、 以大见小。中国画家很少去写生,而是“饱游饫看”“收尽 奇峰打草稿”,这样作画运思时,就处于一个以大见小、一切了然的 境地。这样虽然就细部而言, 他是“身所盘庚, 目所绸缪,以行写行, 以色貌色”但一切细部都是从“天眼”去看的,完全同于中国诗人的 “乾坤千里眼,时序百年心” 。散点透视是从结构的具体性上讲“游 目” ,以大观小则是从画面的统一性上讲游目,进一步体现在构图上。 三、 遗貌取神。 四、 游目式的笔、色、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