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763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836-河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漯河市高级中学届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第卷(选择题 共 60 分)一、选择题(401.5=60 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 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 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现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2,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 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

2、的首脑亦被视为 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3,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 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A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5,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 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

3、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 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C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6.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7.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 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唐

4、朝 D. 宋朝 、对前朝地方行政设置做出调整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 、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10.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 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 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 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 11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

5、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 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 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12. 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 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 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

6、的是() A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D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13.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其信息认识表述最完整的是( ) 年份 类别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5.681.82.6191039.841.418.8192040.139.420.5A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1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

7、 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 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15.“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 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 据之学)者互相轻。 ”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16.学者

8、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 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 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17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 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 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9、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18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 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 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9.历史教科书

10、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 革命取得胜利。 ”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 误。 ”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20.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 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 )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

11、级 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族效力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 21.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都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D二者经济主张互相矛盾 22.“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 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 ”这种 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

12、识分子代表 23.中国外交史记载, “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 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C.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27从公元 前 490 年到公元前 322 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 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对此,柏拉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

13、大夫呢?”这说明 ()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C群体决策易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28.公元前 123 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 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 50 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29.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 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

14、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 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 ”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30.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 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 ( ) A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31.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得到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要同样的伤害,不过, 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要付 300 阿司罚金;如果被打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材料 显示该法() A以经济原则量刑 B严格等级制度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倡导人身自由之上 32.“防止滥用权力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 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 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这段话体现的主要观点是()A人民是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防线 B立法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