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440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652-河北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北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一河北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计分,共计 50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 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 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此制度为 (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1.C【解析】根据四个选项各个制度的特点,A

2、、B 项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可以世袭, 不符合材料制度的特点。C 项符合,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对其绝对负责。D 项不符合材料, 因为科举制度是以考试成绩取才,属于自下而上的选拔。 2.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2.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随着监察官吏权力的不断增大,明朝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 的直接处分权。如材料中提到的所谓“小事立断”,即是一种直接处分权,故选 B 项。A、C 项显然

3、 错误。由于“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因此并非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 3.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 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 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 ) A.是统治阶级权力夺斗的结果 B.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 C.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A 【解析】由材料可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是为了限制议政处的权力,因为过去议政处的 权力非常大,严重威胁了皇权,设立军机处就可以把议政处的权力架空。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是统

4、治阶级争权夺利的结果,A 项符合题意。D 项为干扰项,虽然表述没错,但从材料信息直接看 不出来。 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其给德皇的奏议里论及,要把“华人置诸德国官吏治理之下”实在 是“一种困难” “并吞土地一事,与其谓为促进商业,则毋宁谓为阻碍商业” 。其原因是 ( ) A.中国民族工业的抵制作用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德国的计划遭到俄日干扰 D. 中国人民顽强的反帝斗争 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顽强的反帝斗争,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直接粉碎了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使其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故 D 项最符合题意。 5.孙中山曾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指临时

5、约法 ) ,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 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 兄弟的意思。 ”这说明临时约法 ( ) A没能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没能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5.A 【解析】本题考查对临时约法的理解,根据材料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 “不是兄弟 的意思”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批评临时约法没有实现自己的革命构想,故 A 项正确。 B、C、D 虽都符合史实,但不能从材料得出。 6.1925 年 1 月,中共四大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

6、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这表明( )A中共开始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了裂痕C中共已经认识到右倾主义错误 D中共认为国民革命不是民主革命6.C【解析】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A、B 两项中的“开始”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故 表述错误。D 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右倾主义错误,而右倾错误的表现 就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该材料表明中共已经认识到右倾主义错误,所以此题答案为 C。 7. l927 年 l2 月 18 日,周恩来在写给浙江省委的信中指出:“各县农暴还未发动群众使土地 革命深入,便先计算到扑攻省城,这不仅客观事实不能做到,

7、即在主观上勉强去做也必是专靠几杆 强的军事投机行动。”这说明周恩来认为 ( ) A.农民暴动要充分依靠群众 B.农民暴动的高潮已经到来 C.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土地革命是军事投机前提 7.A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当农民暴动还没有 充分发动群众的情况下,不宜搞“扑攻省城”的军事投机行动。这说明他反对军事投机的冒险主义, 而应该走依靠人民群众的道路,故选 A 项。 8.下框内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某一大会战的战绩总结报告节选,此大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8.D【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华北八路军

8、”为主力,而且主要是在华北广大地 域进行的旨在进攻日军各大交通线和据点的大会战,只有百团大战符合题意,故选 D 项。淞沪会战 和枣宜会战都发生于长江流域,与华北战场无关,太原会战并不是以八路军为主力,而且在规模上 也不符合题意。 9.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 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立刻停止,在亚 洲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出,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以上周恩来的讲话最有可 能出现于 ( )这一大会战,是以华北八路军主力之一部,这一大会战,是以华北八路军主力之一部, 及决死队在本部

9、统一号令之下,在华北广大地及决死队在本部统一号令之下,在华北广大地 域之内,向各个交通沿线及各个大小据点之敌域之内,向各个交通沿线及各个大小据点之敌 伪英勇积极自主进攻的大会战。伪英勇积极自主进攻的大会战。9.A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来看,强调了美国对亚洲的侵略以及亚洲的和平,这可以让 我们联想到前不久美国对朝鲜的侵略以及对中国台湾海峡的入侵,而朝鲜战争双方停战是在 1953 年, 1954 年召开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正是讨论了亚洲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周恩来的这番讲话出 现于这次会议中,故选 A 项。 10.上世纪 50、60 年代,中国自诩为“世界矛盾的焦点,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 ,中国

10、向何处去 是“关系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命运的问题” ,是“关系世界革命命运的一件头等大事” ,等等。这实 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 B.中国外交领域的“左”倾思维C.中国秉持“中国革命中心论”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在中国10.B 【解析】从表面上来看,材料体现的是“中国革命中心论” ,实质是中国某些人受到“左” 倾思维的影响下,过高估计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故选 B 项。A 项显然没有反映实质, C 项只是表面,D 项不符合史实。 11.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 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

11、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 。他在一份口 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 料的要来得快。 ”这说明当时 ( )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大势所趋 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 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 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 11.B 【解析】从材料可知,尼克松所说的话都是围绕中国重返联合国展开的,过去美国构筑 的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投票集团已宣告瓦解,过去曾经持反对立场的很多国家转而支持中国重返 联合国,而且数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使美国不知所措。以上充分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 观条件已具备,故选 B 项。

12、A 项材料不能体现,C 项错在“开始”上,D 项观点错误。 12.1982 年 9 月 1 日,当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总同志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第五节以“坚 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总标题,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 大国的压力” 。这一谈话实质是强调( ) A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的连续性 B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必要性 C继续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必要的 D我国实行不与大国“结盟”的政策12.D 【解析】A 项中,反霸比较贴切,但其它说法与材料基本无关。B 项是表面现象的反映。 C 项不符合史实,也与材料不一致。D 项是对“依附” 、 “集团”的本质反映。 13.

13、下图体现了新中国某种政治制度,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 B 共同纲领正式确认该制度为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D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伟大制度创新13.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图片中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40 周年纪念,反映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7 年,是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B 项应为 1954 年宪 法;C 项说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 项指的是一国两制。故选 A 项。 14.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修改选举法,明确规定我国城市与乡村按照相同人口比例 选举人

14、大代表。历史上曾出现过城乡代表的比例是比、比、比城乡选举人大代表 人口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民主政治渐进式发展 C城乡差距逐渐消失 D已实现了全民普选权14.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关键信息是“比、比、比”城乡终于可 以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反映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性,B 项符合题意。A 项表述正 确但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 项表述错误;D 项表述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故选 B。 15.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年 6 月 25 日至 28 日赴台湾访问,这是 1949 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 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 65 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

15、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 离合的历史厚度去观照,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 这说明( )A两岸的政治对话已获得实质性突破 B “一国两制”受到高层的认可C “九二共识”得到再次确认和全面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15.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出访台湾,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 毕竟以这种方式出访还属首次,也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又取得重大突破,这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 益,故选 D 项。 16.梭伦规定,执政官上任必须宣誓遵守法律,而不是宣誓效忠于某人。美国宪法第 2 条第 l 款规定,总统宣誓就职的誓词如下:“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 法。 ”由此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 )A注意树立法制的权威 B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C体现了宪法至上的原则 D蕴含着三权分立的理念16.A【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政治与美国的民主政治。由“必须宣誓遵守法律” “恪守、维护和 捍卫合众国宪法”等信息可知,两者都注意树立法制的权威。故本题选 A 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C 项中“宪法”一词不适合雅典的法律。B 项明显错误。 17.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 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