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27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519-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考试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考试历历 史史命题 高三历史备课组 审题 邵金兔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每题 1 1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分封制的解体,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也随之转型,官僚制度和郡县制在 土地私有权得到社会承认的经济基础上确立,宗法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大大降低,但只要家中 仍是父权、族权至上,重视血缘的继承和存在同居共财的情形,宗法制度就是存在的,尊老传统 也就有了传承的土壤。”对上述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宗法制在封建社会确立后仍然存在但却逐步走向消亡 B.尊老传统

2、的传承与宗法制的存在有着必然联系 C.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闭塞性使尊老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D.分封制与宗法制虽互为表里,但两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程度却不同 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 于 (

3、)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4.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 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 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 A.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5.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南朝刘宋时他们 中就不乏“献私财

4、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 ,究其原因 ( )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6.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 有年无成。悠悠上苍,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7.据史载,隋朝时期, “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 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 。材料表明隋朝(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

5、的现象比较普遍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8.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 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 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 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9.明清时期, “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 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

6、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没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10.中华文化史一书写到“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 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去趋向新启蒙 11.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 非。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B.元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明代文人的创作才能 C.形成于宋代的程朱理学在

7、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D.八股取士对士人思想的压制 12.1718 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现象,儒学家们经常以超世间的“道”和“世间”的“势”相 抗衡。这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家们( ) A.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 B.借鉴了道家和法家思想 C.对近代民主理论的探索 D.对西方民权思想的宣传 13.“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 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 一反差折射出( )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14.19 世

8、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 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 ,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 。如以 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 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 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 15.“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 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 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官僚地主杨

9、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17.“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后,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山西铁 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 村向集镇的转变。 ”材料主要反映了铁路的修建( ) A.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B.促进了现代贸易体系的形成 C.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 D.改变传统的城乡布局和结构 1

10、8.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 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 ,即“文明和野蛮之 战” , “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 。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 A.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B.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C.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19.有学者说维新派“民权是发挥近代民族国家作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保护个 人权利和自由的制度。 ”这表明维新派认为( ) A.民权是实现救亡图存手段 B.实现民权与保护人权矛盾 C.个人权利自由是民

11、族归宿 D.民族问题本质是保护人权 20.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对下表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洋务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2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典型事件见下表: 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事件19 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19 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20 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12、)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2.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废天理”等七大罪 状,致使“四万万人半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 。宣统三年(1911 年) ,上海军政府命令 “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材料共同反映出清末民初的移风易俗具有明显 的( ) A.民主色彩 B.革命色彩 C.封建色彩 D.政治色彩 23.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

13、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24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五四运动的风暴已过, 新青年的团体散掉 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 “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本质了反映了(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新文化运动阵营原本就“道不同、志不合” C.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25.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 。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 史事件是( ) A.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重庆谈判 B.北伐战争长征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C.国民党一大召开南昌起义北平谈判 D.四一二政变七七事变淮海战役 26.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 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