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088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430-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 1 “社会之环境既殊,则先秦百家竞起,各创新学之盛况,自亦难于继续维持。 ”这里的“环境既殊”主要指A土地国有变为土地私有 B封邦建国变为专制一统C百家争鸣变为独尊儒术 D以仁治国变为以法治国21920 年 11 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

2、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3.下图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A“同盟”指的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C“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D“3492”指的是 1934 年 9 月 2 日4.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C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5世博会关

3、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 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 , 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 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 ,1958 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该是A.“城市 , 让生活更加美好” ;揭示人类已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一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 ;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C. “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 ” ;提醒人类已步人信息时代D.“科学、文明和人性” ;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6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 。宣言强调,美欧间要

4、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 ,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D “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地遏制西欧经济的崛起7下列关于下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该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A B C D8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

5、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9.著名学者傅斯年在 1 920 年曾指出:“从(1 9 1 9 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 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10下表

6、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时 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 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 年1759500,620,000557,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11每年的“”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从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 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

7、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90 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进入 21 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的发展进步 坚持改革开放政策A B C D 1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 )和萝卜干(谐音“落泊” ) ,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13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商朝)之法,刑弃灰(倒生活垃圾)于街者.”西周

8、时期颁布了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而孟子告子篇中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观点,这反映了 中国是世界较早出现环境资源“立法”雏形的国家之一 先秦诸子已初步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商周刑法较为严酷 韩非子借古喻今,要求师古循礼A. B. C. D.1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5斯塔

9、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记载:“在 1850 年到 1899 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 年至 1904 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该变化出现的原因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西方学说的传入 甲午战争的影响 清政府的推动A B C D 16.奥巴马在年 1 月的国情咨文中,共四次提到中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做生意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美国人的机会来了”;“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多了一倍,而且已经显出了成效”;“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这样一些国家的不公正贸易做

10、法”;“我将不会把风能、太阳能或者蓄电池工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上述材料说明美国A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并且付诸实际行动B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C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D阻遏德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制造业以增加就业机会17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 “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 “公民”取代了“臣民” ,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C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18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11、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

12、现了大一统A B C D20右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其设计灵感来源于A小篆B文人画C京剧脸谱D草书21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 ,再到荀子强调“仁义” ,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 ,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22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

13、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23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地主阶级

14、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A B C 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3 小题,其中小题,其中 2525 题题 1919 分,分,2626 题题 1818 分,分,2727 题题 1515 分,共分,共 5252 分。分。 )25、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 、 “开放” ,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 、 “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4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 、 “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