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9080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57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ppt3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吴新武2005 年 1 月 12 日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讲课纲要说在前面的话一、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奥尔波特( G.W.Allport)的下述定义是关于心理学取向 的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宣言:“很少例外,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他们的学科旨在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所影响,而这种他人存在 包括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Allport, G.W.,1968:3)1908 年以后,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总体格局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种情形的出现, 在

2、20 世纪 20 年代前主要得益于: 达尔文进化 论所取得的全面胜利,使将本能看作人与动物相联结的纽带,以之解释人类行为的动力成为当时广泛盛行的社会行为研究方法和原则。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罗 斯相比,麦独孤自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宠儿”。在从1908 年到 1921 年的短短 13 年中,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就连续印刷了14 版之多。而在 20 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虽然摒弃了对本能的研究,但却继承 了麦独孤注重个体的研究取向,从而把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推进到更崭新的阶段。F. 奥尔波特(F.H.Allport)在一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于 1924 年出版的 社

3、会心理学及其提出的“社会促进论”,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实 验社会心理学是典型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原因不仅在于F. 奥尔波特运用实验室实验这一传统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 “坚持主张社会心理学不是有关群体心理的一种研究,而是有关社会情境中的个人的一种研究。”(墨菲、柯瓦奇,1982:614)由于 F. 奥尔波特的巨大影响力,小 群体实验研究迅速兴起,并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中长期经久不衰的研究模式。从 F. 奥尔波特开始,直至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一直处于 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经典研究的不断涌现经常

4、被援引的研究范例有:1929 年瑟斯顿( L. L. Thurstone )和蔡夫( E. J. Chave)开创了对态度的测量,并制定了第一个态度量表;1932 年李克特( R. A. Likert )对前二人的态度量表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套现今已在舆论调查中广为运用的测量方法; 1935 年谢里夫( M.Sherif )进行了有关社会规范形成的实验研究; 从 1939 年开始勒温( K. Lewin)在早期提出的场论基础上开展了群体动力学研究;在谢里夫遗留问题的基础上,1951 年阿希( S.E.Asch )作了遵从行为的实验研究; 1963 年米尔格拉姆( S.Milgram )则进行了

5、引起广泛争议的服从权威的实验研究。2、理论观点的纷呈林立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较为复杂,很少形成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 完整学派,而更多地是属于在方法原则上方向大致相同的派别,它们主要可以划分为三大派别: (1)精神分析派别。弗洛伊德(S.Freud )在 20 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经 典理论,他把“力比多”性驱力视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弗洛伊德的门徒阿德勒( A.Adler )和荣格( C.G.Jung)由于不同意弗氏的泛性观点而自立门户,阿德勒建立了“个人心理学”,荣格则开创了“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逝世后,精 神分析运动的重心从欧洲移至美国,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主

6、要代表人物 有沙利文( H. S. Sullivan)、霍妮( K. Horney )、弗洛姆( E. Fromm)、卡丁纳(A. Kardiner)和埃里克森( E. H. Erikson)。由于他们否定弗洛伊德关于“力 比多”性驱力对社会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基本观点,并代之以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新精神分析学派又常被称为精神分析的文化 学派或社会学派。 从总体上看,新精神分析学派虽已从经典精神分析学以关注心理和本能的关系为重点,转移到以关注心理和社会环境关系为重点上来,但是他们在强调社会环境 的作用时,其眼光往往局限于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等社会微观方面,而未能更广

7、泛深人地涉及社会宏观领域。 (2)行为主义派别。 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Watson)举起了“行为 主义”的大旗,主张心理学只应研究有机体可观察的行为,并用“刺激一反应”公式来阐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作为对华生行为主义只强调外显行为 方面而无视内在心理过程的一种修正和超越, 30 年代出现了以托尔曼(E.C.Tolman)、赫尔( C.L.Hull )和斯金纳( B.F.Skinner )为代表人物的新行为 主义派别。托尔曼等人承认并研究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而在作为 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结合物的操作主义的影响下,斯金纳极其强调用先进的实验室实验方法

8、和测量技术对行为进行精确分析。传统的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对社 会心理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华生的行为主义为社会心理学摆脱麦独孤社会本能论的困境提供了契机,新行为主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依据,从而促进了 社会心理学从经验描述阶段进入实验分析阶段的历史性转变。社会心理学中属于行 为主义方向的许多小型理论大都是通过实验研究建构的,最负盛名的有米勒(N.Miller)、多拉德( J.Dollard)的“挫折一攻击”理论,班杜拉(A.Bandura ) 的社会学习理论等等。然而,在此不能不指出,行为主义方向的研究策略上所固有的缺陷也埋伏下了日后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面临困境的

9、重要根源,因为这种研究策略上最明显的缺陷有两点:一是,在研究范围上基本排 除了对群体、特别是大群体行为或心理的探讨;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对象与 真实的社会背景相距甚远。 (3)认知主义派别。 认知主义派别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格式塔心理学和勒温的场论。格式塔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知觉研究,认为传统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各种感觉 成分的总和是不正确的,而主张知觉一开始就具有整体性。勒温把知觉结构的格式 塔观点转移到对人的行为结构的研究上来,他认为行为的动力场是一种由个体、心理环境所构成的整体,而行为则是个体的需要与当时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 个体产生了某种需要,便会引起他的心理紧张,从而与环境发生作用

10、;只有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心理紧张才会消除,这一过程就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不同表现。格式塔 心理学与勒温的场论直接或间接地孕育了社会心理学认知派别的各种理论,主要有 海德(F.Helder )的人际关系的认知平衡论。纽科姆(T.M.Newcomb )的沟通活动论、 费斯汀格( 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论、奥斯古德(C.Osgood)和坦南鲍姆 (P.Tannenbaum )的认知一致性理论等等。认知主义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的行为变化放在人的心理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中加以考察,为认识社会 环境与人的认知过程、心理需要及其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提供了丰富、精细 的研究成果。然而

11、,就这些成果所涵盖的范围来看,依旧未曾超出个体心理或人际互动等微观社会领域。3、应用研究的局部出现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的工作主要致力于实验室实 验研究,到了40 年代以后,一些局部性的应用研究开始出现,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社会心理学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去面向现实社会生活,其中围 绕信仰、偏见、说服、宣传以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等问题展开了一些研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勒温,他不仅是实验家、理论家,也是实践家,他提出的“行动研究” 规划就是倡导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面向社会实际问题,并致力于解决它们。勒温及 其追随者对于社会风气、种族歧视、婚姻纠纷、生产中的人事关

12、系、组织中的领导人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战后的50、60 年代,应用研究主要涉及 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改进组织管理方法等实用性领域,而对于与社会宏观结构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尔伍德(C.A.Ellwood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典型地阐述了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宗旨:“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它立足于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以对于群体所产生的人类反应类型、沟通类型和各种行动的解释为出发点。”(Mccall, G.J. & Simmons,J.L.,1982:9) 有一种观点认为, 社会学取

13、向的社会心理学大体上有两个不大相同的发展方向。 一是,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G. 米德等人发展了符号互动论学派;二是,从20 世纪 50 年代起,一些社会学家如英格尔斯(A. Inkeles)等人试图发展社会结构 与人格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有人称之为心理社会学 (Psychological Sociology )。(瞿海源, 1989:11-13)从罗斯开始发端的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发展的势 态尽管不如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那样显赫,但还是形成了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 的另一条大动脉。1、理论研究地位显著 自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当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

14、而蓬勃发展的时候, 理论研究的兴趣却主要在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身上表现出来, 主要代表就是具有巨大影响的符号互动理论学派和社会交换理论学派。 (1)符号互动理论学派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G. 米德( G.H. Mead)集社会学家库利( C.H. Cooley)、托马斯( W.I.Thomas)等人思想之大成,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的经典思想。米德认为,个体的本质是社会性,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运用符号,人的精神 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要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就必须分析社会生活 中的互动过程, 考察人们借以调节和实现他们之间互动的符号的作用。米德逝世后,符号互动论被他的两个学生布鲁

15、默(H.G.Blumer )和库恩( M. Kuhn)发展成为两个 在观点和方法上有所差异的学派,即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 正如在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F奥尔波特是继麦孤独之后风云 一时的人物一样, 在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G 米德则是继罗斯之后 最重要的代表者。理由有两个:第一,米德的研究进一步体现和捍卫了社会学取向 的社会心理学的宗旨,因为“米德分析的出发点和社会心理学的其他理论方向不一样,不是个别个体, 而是被理解成群体中、 社会中个体交互作用的社会过程”。(安 德列耶娃, 1987:156)第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直接孕育了社会学

16、取向的社会心 理学的大多数理论,主要有萨宾(T.Sarbin )的社会角色理论、海曼(H. Hyman)的参照群体理论、 戈夫曼(E. Goffman)的社会戏剧理论以及勒默特(E. M. Lemert)的标签理论。 (2)社会交换理论学派 在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唯独社会交换理论是在符号互动理论传统之外形成的。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C. Homans )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 是在功利主义经济学、功能主义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几种思潮综合影响下的产物。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焦点在于,通过考察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付出的代价与 得到的利润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人的行为。另外两位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 M.Blau ) 和埃默森( R. Emerson)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交换理论,他们把社会交换理论从对微观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考察扩展到对宏观社会结构和过程的分析。2、经验研究的相继开展从 20 世纪初期起,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所进行的经验研究或应用研究一 直持续不断,较有影响的如30、40 年代对社区心理和社会流动方面的调查研究, 其代表作有林德( 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