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048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411-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莆田一中莆田一中- -度上学期第一学段高三历史科试卷度上学期第一学段高三历史科试卷命题人:肖颖颖 审核人:尹立华(本卷共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第第卷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 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 B. C. D. 2.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皇帝地位的独尊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3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 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4 “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

3、 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 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 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 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 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 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6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 得 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 而已。

4、”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7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 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8.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描写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 里昂的职位,卖香肠的人说:“我想我还不够格。全家老小都是无赖。我几乎 不识字” ,将军说“你

5、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 。对这段剧情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卖香肠的人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卖香肠的人不会因为财产而使其参政受到限制 C抨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D反映了梭伦改革时期的局限 9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 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 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10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

6、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 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 惯法有很大关系 11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 “一 寸一寸前进” “螺旋上什” ,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 “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12 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一书写道: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永久地改变了美国政 治,并且在他指导下,现在美国人希望联邦政府

7、在国内和全球事务中采取积极的态度, 而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应该起主导作用。以上材料主要说明罗斯福总统当政时期 美国( ) A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B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习惯法形式:十二铜表法前 3C 中前 6C 末前 449 年成文法适用范围:公民法万民法C总统的行政权得到加强D分权制衡的体制遭到破坏 13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 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 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B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C

8、“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D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1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 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 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 的史实分别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15.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 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16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

9、的重要人物。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李鸿章与中 国的近代化发展”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17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 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 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 ”这里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18 1851 年和 1911 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 命运动的相似

10、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D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19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 ;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 (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20.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 近代史

11、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1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是,对国家问题提出了要坚持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 国的观点。列宁也指出:“在恩格斯看来,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要 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 ”对此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不正确的是( ) A. 马、恩在统一的共和国内保证地方自治权的思想为其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B邓小平把联邦制国家模式的某些特点融入单一制国家模式C.“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主权统一”原则D “主权

12、统一”必需建立在一种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实行 22.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 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231911 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24. 2

13、01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的主导因素不包括( ) A.上海市中国工人阶级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 B.上海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C.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 D.陈独秀在上海为党的创建发挥了核心作用 25某校学生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抗日战争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与百团大战同类陈 列最合适的是( )A中国守军在 B上海守军 C日军扫荡后 D冀东民兵 卢沟桥抗击日军 抗击日军 被毁的潘家峪 大摆地雷阵 26史学家胡绳指出,国共两党之间还有一大片很重要的中间势力, “革命能胜利,是 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 。以下

14、史实中有利于中共争取是中间势力的有( ) 八七会议纠正党内右倾错误 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促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A B C D 27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 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28 20 世纪 20 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 1 所示变化出 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29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 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 产党政治上的“成熟”的表现是( )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