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838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289-北京101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京北京 101 中学中学-上学期高三年级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上学期高三年级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1. 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料解读A“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子孙后代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的,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必须定时朝觐,进贡、出兵、劳役等2. 2002 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

2、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其铭文内容有助于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 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 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A. B. C. D. 3.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 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 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4.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

3、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5. “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该语应出自A. 论语 B. 韩非子 C. 春秋繁露 D. 荀子6.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姓名官职出身萧何相国县吏樊哙左丞相狗屠灌婴太尉布贩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九品

4、中正制7.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8.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9.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

5、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A. 均田制 B. 宗主督护制 C. 改姓氏籍贯 D. 三长制11. 下列各项对下图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D. 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12.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

6、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13. 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A. 白瓷 B. 青瓷 C. 秘色瓷 D. 青花瓷14. 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 B. C. D. 15. 开元时(713-

7、741 年) ,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 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B. 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 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16.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 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 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 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17. 唐朝天宝二年,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有麝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香药近千斤,多是外来物产。这说明扬州A. 成为最重要的

8、外贸港 B. 商业地位超过长安C.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D. 是当时外来物品集散地18. 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 “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隋大运河 D. 漕渠19. “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A. 17 世纪前期 B. 18 世纪前期C. 19 世纪前期 D. 20 世纪前期20.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 ,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 获得军费赔偿 B. 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 在华开设工厂 D

9、.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21.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 年) ,天津。 ”上述材料表明A. 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B. 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 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D. 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22. 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10、 “门户开放”政策23. 按下列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A. B. C. D. 24.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 反抗西方

11、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25. 读下图,中日甲午战争的战端起于26.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27. 地图可以直观反映历史。如果给下列地图加一标题,应该是A. 太平天国形势图 B. 辛亥革命形势图C. 北伐战争形势图 D. 红军长征路线图28. “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

12、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 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C. 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29. 20 世纪初,以绅商为主体构成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出台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力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士崩瓦解A. B. C. D. 30. 1911 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

13、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 ,获“格致科进士” ,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教育近代化起步 B. 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 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 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31.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 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C.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D.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32.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材料结论A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公车上

14、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1895 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C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D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非选择题(52 分)33.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五铢止,沿用了七百多年。钱文严谨规矩, “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钱直

15、径 1.151.2 厘米之间,重约 0.620.65克。表 1时间政策西汉初年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汉文帝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吴王刘濞) ,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郡国多奸(私自)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非赤侧不得行。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 (元鼎二年,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其属官有均输、钟官、辨铜三令,即上林三官) 。表 2(摘自互联网) 史记平准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