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811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266-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屯溪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屯溪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卷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23 题,每题 2 分,共 46 分) 1.下列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最早只在黄河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另一特色 2.下列情况在西周时期尚未出现的是A.已有铁器 B.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D.能生产斜纹提花织品 3.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荒地被大量开垦 “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诸侯国

2、的兼并战争 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 . . . 4.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此认 识的形成是基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巩固专制王权的需要 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实现儒家仁政的的社会思想 A B C D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工商食官” 政策被破坏 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私商的崛起 汉初统治者的鼓励 A、 B、 C、 D、 6.据清代史书记:“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 描述的现象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

3、的后果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7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时,中国日益落伍的直接原因是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 8.“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 专业市镇发展 区域分工加强 经济重心南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 B C D 9.19 世纪 30 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 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 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

4、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10清末状元张骞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把救亡图存 作为时代的使命 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认为经济是 政治改革的前提 A B C D 1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2.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进步。根据下表中无产阶级队伍人数 的变化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时间18421894 年18

5、95191119121919(五四运动前)人数10 万60 万200 万A.第一阶段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洋务企业里 B.第二阶段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第三阶段无产阶级已经以马克斯主义为指导 D.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促使中国革命即将转型 13下列哪些因素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战结束 四大家族官僚资 本主义形成 日本全面侵华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A B C D 14.下表是根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中“20 世纪某一时期主要国家在华投资总额(单位: 亿美元)变化”编制的。表中数据反映出英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美国1914 年6.29626472.5822.241.9

6、390.612 1920 年7.4571.6412.1314.6641.9771.211 1930 年10.0891.746-13.8642.4632.644A.英国对华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 B.经济危机爆发刺激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一战”后,列强在华实力对比有所变化 D.列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

7、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17.下列各项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力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 D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18.下面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份1985 年1986 年1987 年1988 年1989 年物价指数11.9%7%8.8%20.7%16.3% 对外开放导致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指数波动幅度大 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

8、发 展市场经济的结果A. B. C. D. 191500-1620 年间,欧洲的物价平均上涨了 300%400%。这一现象A.促进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 B. 加速了西欧封建旧势力的衰落 C.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 D. 推动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0.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闻一在其著作俄罗斯通史 19171991中写道:“1920 年,全 俄的播种面积大为减缩,只有 1916 年播种面积的 1/4,而农作物的产量只有 1913 年的一半” 。出现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战争的破坏 B. 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 C. 自然灾害的发生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21.右图是发表于西

9、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忧 B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 C显示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D表明欧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22.列宁曾在某一时期说:在农业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之 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这实质上表明此时的列宁 A.主张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B.完全排斥市场 C.主张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D.主张市场经济 23. 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 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

10、供了物质支持 C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具有冒险、探索精神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二、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4 小题 18 分 , 25 小题 18 分 ,26 小题 18 分,共 54 分。要求:紧扣题境,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24(19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 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 71 个市镇,明代达 316 个,清代增至 479 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 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正与手工作坊,收纳 周边个

11、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 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 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 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 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摘编自周谷城

12、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例从 20%上升至 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 1801 年的 15 个增长到 1891 年的 63 个。从 1820 年到 1830 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 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 10 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8 分) 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13、析其原因。(4 分) 25. (19 分)材料一:史学界认为,1518 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 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 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7 分) (2)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6 分) 材料二:19 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分散独立的德意志邦国及其各自 为政的关税壁垒和通行费对商品流通构成巨大的障碍。到 19 世纪下半叶,德

14、国工业进入一个 迅速发展的阶段。20 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世界的 16,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 二。 (3)有人认为,德国崛起的关键,在于德国人抓住了当时的各种机遇。结合所学,用史实来支持这一观 点。(6 分)26.材料一 :(16 分)19 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 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不是本地的 原料,而是来自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 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 19 世纪中晚期世界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概述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屯溪一中屯溪一中度第三次月考度第三次月考高三历史答卷纸高三历史答卷纸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23 题,每题题,每题 2 分,共分,共 46 分)分)题号12345677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答案第二部分:材料解析题(第二部分:材料解析题(3 题题,共,共 54 分)分) 24 (1)(2)(3)25 (1)班级_ 姓名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