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754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25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寿县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历史试题寿县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历史试题(时间(时间 90 分钟分钟 满分满分 100 分)分) 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2*25=50 分)分) 1.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 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 ”此举的意图是 A 施恩与诸侯子弟 B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 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2.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 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 宋太祖重视教育 C 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2、D 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3.两位出身贵胄的文人回忆了各自的时代和家族出路。甲文人虽然看到战乱使其家族的前途未卜, 但他相信如果他的子弟想要出仕为官,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乙文人对家族的前途同样感到渺茫, 但他所处的时代,理论上讲官员们几乎不可能为其后代子孙的仕途提供庇护。请问甲乙两文人最 可能分属于哪一朝代 A 元朝 明朝 B 元朝 清朝 C 魏晋 宋朝 D 汉朝 唐朝 4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 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 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

3、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6表 1 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 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7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 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

4、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 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91870 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 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

5、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 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 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1.据统计,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 由 3100 万元下降到 1600 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 艘下降的 70 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的外贸易

6、12. 1853 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 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2)表明英国将严守“中立” (3)预示该斗争将面临双重敌人 (4)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1) (2) (3) (4) B(1) (2) (3) C(1) (3) (4) D(2) (3) (4) 13.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 ;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 民主政治史 ”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7、五四运动 14.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 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 ,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 。这说明五 四运动 A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 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力作用 C 启导了民众的觉悟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为张;本军兴师;救 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16. 毛泽东的诗词形象的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

8、史 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2)”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3)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A(3) (2) (1) (4) B (1) (2)(3) (4)C(3) (1) (2) (4)D(4) (2) (1) (3) 17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 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 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审判

9、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18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 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19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201793 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

10、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C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D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211841 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 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 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2在美国,自 1856 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 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 95%。这种情况 说明两大政党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C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D主宰了联邦政府 23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 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 B实行了君主立宪制 C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24.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着“成年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 全体雅典男性公民 B 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12、C 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 工商业奴隶主和贵族成年男性 25. 在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的相似之处有 (1)都是日本力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 (2)都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3)都制造了对 中国平民大屠杀惨案 (4)都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A(1)(2)(3) B(2)(3)(4) C(1)(3)(4) D(1)(3) 二二 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16+17+17=50 分分) 26(18 分)分) 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

13、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古代中国不存在宗教组织或官方祭司,一个家族的父权制家长主持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 家长作为这个家庭活着的成员和去世亲属之间的中间人,拥有极大的权威。他不仅组织自 己家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而且还主持旁系家庭的纪念仪式,这种仪式可以包括上百 人。 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 前更加全面繁复。原来仅限于记住先主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护,这一时 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主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活动和仪式。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世先主的仪式。 新全

14、 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材料二 别子为主,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 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 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主之义也。礼记 (1)归纳材料一、二宗法制对后世封建政治及家庭伦理关系影响的历史现象。(4 分)依据材料和 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政权有何积极影响?(4 分) 材料三材料三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 皆待。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综,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 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15、【汉】班固德论 (2)根据材料三中班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说明说明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4 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4 分) 2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我改革”迈出的第一步。20 世纪初年开始的清末“新政”和“预备 立宪”,则是“自我改革”的继续和扩大。清末“新政”中不少改革对社会发展确实有利- -客观上为政治机制的转型准备了条件。无论 6090 年代的洋务运动,还是 20 世纪初年的 “新政”和“预备立宪”,从社会史的角度看,都还未能掀动社会固有的结构体系,它们只 是社会转型长途中的量变,辛亥革命才是质变的开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王朝没有倒台, 那么就不会有民国以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