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872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社会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社会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社会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社会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社会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社会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教育学专业小学社会研究1. 网上查阅资料,完成300 字左右读后感“你对杜威学校教学实验的看法”。 杜威的最重要的学习观, 就是“从做中学”, 提倡把对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因此在让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杜威是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的,在情境中 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现有的材料作出假设,再去寻找方法与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最后作 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的结论。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是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使 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降低了。 确实,在美国要讲一个知识原理,比如物理学上的浮力概念,所费的时间与周折要比我 们多得多。他们从学生分组合作亲自做皮划艇开始,带学生到湖边体

2、验浮力,再让学生自己 来探究出关于浮力的几个公式与原理。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做一个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 出问题之类的工作,直到很费劲地让学生把这些原理一一“发现”出来为止。在几个星期的 时间里,他们就是在这样边做边学的嘻嘻哈哈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我们看来一个公式如果在 课堂上让老师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只要几节课就可以讲得让学生能够在试卷上考出高分的。 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少慢费差地来做那些工作。杜威批评过这样的学习观,因为他们认为让学生去体验与探究,总是有浪费时间的感觉。其实一个人的真正学习总是离不开思维、经验及 学习的具体的材料。离开了经验与具体材料及情境的学习表面看起来是高效的,实际上是无 效的。

3、 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学生知识量上虽然远远超出美国学生,可是这些知识学习得非常 痛苦而沉重。而美国的学生在量上也许远远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心灵中保持的那份好奇之 心,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及科学思维的方法却是我们远远不如的。我们的学生把学习当成了敲 门砖,学习的目的与动力几乎都在学习之外,全然难以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及理解知识本 身的奥妙。所以,一旦脱离了学校与老师,或者离开了考试,学习的动力便没有了。所以, 我们一直坚持提倡要刻苦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体验 不到的。他们几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学习之后的名与利而来学习。这样的状况从我国 科举考试的应试目的及读书目的

4、都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以读点书,完全是因为: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不是书中有知识乐趣与思维的乐趣。这样的传 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小学生开始,一直到当上大学教授。也一直是把学习、研究当成名与 利的敲门砖,而缺乏知识本身的兴趣。2.比较中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任务目标异同。关于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宗旨。其宗旨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这一素 质由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多方面要求组合而成,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具有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能力。 为此,社会科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民主观念、社会价值观、多元文化观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 教育与培养。而且,只有当社会科课程具于意义,尤其是富于价值观教

5、育意义时,教学才是 有成效的;只有当面临挑战时,教学才是有成效的;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与自身的 实践活动相结合时,教学才是有成效的。 从学校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的视角,以及社会文化与社会科课程的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两 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若干重大问题,作进一步的比较探讨(以美国社会科协会推出的课程标 准、中国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为例)。 第一,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问题。美国社会科全国课程标准在导论中指出了与其 他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社会科课程标准提出一个整体构架,单一学科如历 史、地理、公民、经济等的课程标准提供详尽的内容细节;相互联系地运用单一学科的课程 标准,在社会科整体框

6、架中能促使执教者同样重视综合性的和学科性的课程。而我国的历 史与社会课标准系初中阶段一门在课时上替代历史、地理的综合课程标准,它是整个中小 学课程的计划中的一门相对独立科目的课程标准;它要顾及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衔接, 与高中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联系,以及与初中阶段其他科目的关系。这一问题涉及对社会科 的理解与界定的看法。 第二,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国家,地方自治传统 和社会多元化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制度,支配着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拟定。这样的体 制决定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全国课程标准。20 世纪进入 90 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宗 旨是努力达到布什总统时期提出

7、的、 克林顿总统时期国会通过的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2000) ” , 其特征是国家首次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教改力度。而对于使用国家课程标准是否行之有效,教育界人士是存有争议的。有些学者持肯定态度,他们撰文指出近些年来制定和 推行国家课程标准的政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甚至有的专家乐观地认为一些教师、学校、 整个学区的教学都会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有些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自上而下的课程内容不 能顾及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却能适应全美整个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学习 状况。现实状况,美国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各州还有州的课程标准,学区与学校也有自主权。社会科课程标准是由美国社会科

8、协会推出的全国性标准,带有国家课程标准的性 质。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就制定了全国性的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按照2001 年教育部 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系初中社会学 科综合课程的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权威性。另外,还有部分地区,如上海市制定了地区性的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这一问题关涉国家的课程宏观管理。 第三,社会科教育目标问题。 如果说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目标在分类上共性大于差异性 的话,那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要求上则差异大于共性。 如前所述两国的社会科都含有

9、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而情感态度价 值观方面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美国的社会科关注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但更为强调民主观 念和美国价值观。在导论中阐释社会科的涵义时,开宗明义地提出社会科的设计,就是为了 提高学生公民的素质,而这一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多方面要求组合而成的,其目的 促使学生具备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能力。在第十个主题轴“公民意识与实践”中再一次提到公 民意识与实践是社会科的主要目标,社会科课程应提供学生民主社会中公民实践,以及公民 意识和原则的学习机会。注重民主观念和美国价值观的培育,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 切的联系。美国学校历史教育中心、布拉德利委员会(旨在促进

10、全美历史教育的全国性学术 团体)和加里福尼亚州教育部都认为,美国人不像其他国家和民族,不是依靠共同的宗教信 仰走到一起来的。然而,美国有约束美国公民行为的共同遗产,那就是关于自由、平等和公 正的民主观念。美国的学生必须认识到,关于自由、平等和公平,以及公民的政治、经济权 利和义务的民主思想构成了美利坚民族的道德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正像过去那样,今天 也正帮助公民在正确与错误,同时也在两个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进行选择。当然,对于美国的民主,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 我国的社会科关注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更为强调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课程标准(一) 和(二)都提到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也都十分强

11、调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 感。而这些要求,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基本国情是相吻合的。 在这里需提请注意的, 对于课程目标诸内涵的整体把握两国亦有所不同。美国的社会科 注意到把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起来。10 大主题轴,不仅把多学科或领域的 知识糅合起来,而且在此基础上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在一起。并且导论部分 “如何符合社会科的标准”提出的教学原则,亦强调了如此的整合。我国的社会科目标,如 前所述,是以能力目标为主体构架的,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往往与知识要求相整 合。这是针对以往过分强调知识要求而存在的弊端,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能力的培养,应该 而且必须与

12、知识要求相整合,这是多年来教学实践已证实的。然而,能力培养也应与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整合起来,这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美国社会科课程目标注意 到了,而英国在1999 年公布的、最新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该方面的要求。我国的课程目标对该方面的通盘性思考似嫌不足。 第四,关于多元文化观的教育问题。全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星球之中, 就像爱国主义情感、民主意识需要培育一样,多元文化的观念也需要进行教育。世界上较早 提出多元文化观念进而从事多元文化教育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和加拿大一样,美国人来自世 界各地, 20 世纪 60 年代始,随着移民潮的到来与高潮,多元文化教育已从仅仅

13、试图应付日 益增长的各国移民的孩子, 能在同一个美国学校教室里接受教育这样一种局面,发展到学校、 课程中所包含的、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所需要的学术性学业要求。进入90 年代,多元文化主 义和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人们,包括政府要员和政党领袖人物在内谈论的主题。多元文化已 从政治上、策略上成为对学校课程内容的一种支配力量。多元文化观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 课程观念,可以而且应该用以充实学科教育。而社会学科课程是展现多元文化观、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的理想阵地。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国社会科全国课程标准提出社会科课程 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民主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公民素质。同 样的,马

14、萨诸塞州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学生们须学习其他文明,非西方文 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多元文化的观念与种族歧视的观念是截然相对的, 而消除种族歧视历来是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大国棘手的社会问题,也是教育中需要解决的课题。 我国中小学的社会课与历史课也同样面临多元文化教育的课题。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 成,首先是内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化合;其次是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交汇、融合。进入新 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已日益显著。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面临着西方高科 技带来的整个西方文化的冲击。当前,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尤显重要。当然,文化的世界性 决不意味着排斥、取消文化的民族性,这

15、也正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3. 请教本校小学社会科教师,他们使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科书?这个版本教科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是什么?我们学校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 1.在教材内容和要求方面。老师们认为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体现了少年儿童的年龄特 征,深浅适度,要求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2.在教材形式方面。老师们认为,形式生动活泼,特别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课 文采用短句、儿歌、童话、故事等多种形式,练习的形式新颖多样,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 图画改变了完全写实的画法,更富有情趣、更加儿童化了。 3.在教材针对性方面。老师们认为,针对性比较强,利于导行。由于教材的选材与表现 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针对性较强,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导 行,增强教学的实效。 4.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老师们认为,教材从始至终都很注意能力的培养,几乎每一课的 课文、图画和练习都有体现。特别是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很突出,这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 重要方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功能。除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之外,还 注意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文明礼貌、人际交往等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