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720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24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l、 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 50 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这些符号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特点 B表明汉字己形成完整体系C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 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鸭2、 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C禹己掌捉

2、最高王权 D. “禅让”观念的消除3、 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峨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拉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A外儒内法的思想 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 “二天人合一”思想 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5、 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救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A. 反映统治的没落 B. 遭

3、到统治者的禁止C. 与新儒学紧密相关 D.导致西汉的覆亡6、 魏晋时期,士人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A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 B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C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巩固为背景 D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7、 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选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A维护了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B加深了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加强了皇帝直接住免官吏的权力 D巩固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8、 唐朝一些地主和农民开始签订契约文件,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

4、、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这种契约性的租佃关系的出现A加重了地主的盘剥 B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C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9、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追求 B. 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大发展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10、“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 1800 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

5、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11、担住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直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五四爱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12、越南近代爱国志士潘佩珠评价当时某次革命:“革命成功以后,中华政府绝非如旧时之腐败必能继日本之大强,苟中日两国皆注全力于西欧,则不惟代越南,而印度、菲律宾亦且同时独立矣。”材料中的“革命”是A辛亥革命

6、B国民革命 C十月革命 D护国运动1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消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14、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里的是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

7、质C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15、1930 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这一回应表明A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B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C 中共出现自主革命的倾向 D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16、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此时导致“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的原因是A世界经济大危机 B国民政府的掠夺C中苏关系的恶化 D西方世界的封锁17、“一五”时期,在国

8、民经济收入使用总额中,积累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占 24.2%、而 l958 年至 1960 年三年,积累率分别提高到 33.9%、43.9%、39.6%。这三年积累额共达 1438 亿元,比“一五时期全部积累率还增加 44%。中国 1958 年至 1960 年积累率的提高A非常不利于基建规模的扩大 B为随后的经济调整奠定基础C可以优化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D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18、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之后一度销声匿迹。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农村中“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19、

9、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发展史反映了A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 B. 法律适应的主体范围的扩大C法律的正义性得到增强 D. 法律的时效性日益明显20、借主政体兼具君主专制和体现民意的两重性,是早期王政时代向民主政治的过渡形态。由此可见借主政体A比君主政体更加优越 B扎根人文主义思想C促进民主政治的形成 D是民主政体的变式21、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A.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发生转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22、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

10、1919 年的 120 多亿美元增长到 1928 年的近 175 亿美元。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产量从 1919 年到 1929 年增加了 64%。其部分原因是A.制定实行工业复兴法 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C.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 D.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23、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A.A 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B 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罗斯福新政是在 B 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A 理论在 1980 年后复苏的重要原因是“滞胀”24、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

11、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 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25、20 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 ,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反映出A美苏两国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B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C美苏实际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12、3 小题,共 50 分)26、(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徽,最终失去主流、统冶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徽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

13、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徽。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材料二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中国儒家传优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10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4 分)27、(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国家机器并不强大。中产阶级和它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普遍希望国家无为而治,力主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19 世纪中期以后),内阁和国会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并倒换过来,不再是议会领导内阁而是内阁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虽然议会具有最高地位的原则仍被认为走英国宪法的基石,但议会权力在多数场合已流于形式,实际权力落在内阁首相及其领导的大臣手中。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材料二 20 世纪初美国兴起的进步主义者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第一是治标的,直接援助那些底层的贫困者,开设救济院,爷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第二就是要从根本上来治。美国人以前警惕的一直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现在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垄断资本,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了,所以不能不转向政府寻求解决危机的手段。(1)根据材料一、二,19 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8 分)(2)19 世纪中后期中国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