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695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217-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淮南二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淮南二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1著名学者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

2、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王位世袭制度 B皇帝制度 C “推恩令”制度 D郡县制度3.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但是,在史书中敢于直刺君主之过的史学家却被皇帝赞为良史;敢于蔑视权贵、不顾皇帝求情而刚正执法的官员却被皇帝赞为清官能吏;敢于据理力争、当面顶撞皇帝的监察官员却被皇帝誉为诤臣。皇帝之所以要赞誉他们这样的人,其根本目的是A.显示自己胸怀宽阔、虚心纳谏 B.表彰敢言敢为的清正官员、彰显正义C.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 D.表明君主赏识清正刚直的政府官员4.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

3、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 ,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5.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

4、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6.“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 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培养7.英国 1882 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 年1889 年,英国政府参加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 84.5%。美国在 18851889 年

5、,总统否决议案达 324 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 行政首脑取代议会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 B.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C.在国家政权实际运行中行政权居于主导地位 D. 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8.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曾经与美国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美国最后生效须经 A总统批准 B外交部批准 C最高法院批准 D国会批准9.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C.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

6、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D.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10.1871 年,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此后,德国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这部宪法的颁布表明 A.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统治彻底结束 B.代议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统治已无可逆转 D.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趋向统一11.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材料实质上是在 A.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B.探讨

7、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12.“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4.“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

8、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 ”这是指资政新篇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15.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A. 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 B. 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C. 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 D.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16.著名维

9、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了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17.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A. B. C.

10、D.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 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辛亥革命后,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常常议论:“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 ”保皇派的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讲,一时传遍各地。这实质反映出民初A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 B革命党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C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D帝制和复辟仍据占思想主流20.

11、下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 。其政治寓意是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1.“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关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相同 B.革命任务相同 C.指导思想相同 D.革命对象相同22.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

12、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C.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23.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24.1940 年 8

13、月 26 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25.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重大行动。这一行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 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中心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成为国民党统治消亡的转折点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材料一 中国商周时代

14、的国家,我们常称为宗法制国家。它是家族的扩大,是血缘关系的政治化。或反过来说也一样,是政治关系的血缘化。这种家国统一的体制起源于家族之间的征服战争。获胜的家族便成为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主人。天子是获胜家族的宗主,所以是被征服土地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希腊城邦初期,国王及其家族虽然有尊显的地位,但却没有成为城邦的唯一主人。部落内部平等和公有观念普遍延续下来,城邦属于全邦各部落人民,而不是某个家族。每个家族的代表即家长在城邦形成后都享有政治权利,具有公民身份,代表自己的家族参与城邦管理。摘编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 “就历史上进化的道理说,民权不是天生出

15、来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就出来的。故推到进化的历史上,并没有卢梭所说的那种民权事实” ;“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 。受到卢梭“共通意志”的影响,中山先生主张全民政治观念,即直接民权观念,因为卢梭所谓“共通意志” ,必须由国民亲自参加,不能假手他人。摘编自胡伟希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周时代和古希腊城邦初期人民的政治角色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10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意义。 (8 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至近代民权思想的演变规律。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