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8658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回河镇中心小学刘燕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 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 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之意。 而元二即将出使

2、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教学目标1 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读诗题。知诗人1 直接揭示诗题。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两首诗,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一同见证两对

3、好朋友的深厚友谊。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黄鹤楼 / 送孟浩然 /之广陵,送元二 / 使安西。 ) 3 比较诗题,谈发现。(1)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诗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并抓住时机加以拓展。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广陵、安西。 )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 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 翻越座座大山, 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拓

4、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简介孟浩然、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

5、是派去的,就是出使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再说题目意思。大声再读题目。二、读诗文,解诗句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朝:zh o;舍:sh ;更:g ng。) 要求读出韵味来。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其它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 “西出阳关无故人”。(1) 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2) 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同是故

6、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 试说两句诗的大意,对比吟诵三、入诗境,悟诗情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1) 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2) 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3) 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是从哪一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的?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江边)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 ?( 半山腰) 半山

7、腰也看不见了呢 ?( 黄鹤楼上。) 教师引读:师: 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 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在他眼里只看至到(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师:李白不忍离别,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于是他又爬上黄鹤山,可是见到的依然是( 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师:他还是不甘心,又登上黄鹤楼,但见到的还是( 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

8、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学生交流,并把自己的感受融人朗读中。王维和元二是一对老朋友, 同学们想象一下, 老朋友在一起能干什么呢 ? (饮酒、赋诗、郊游 ,) 教师引读。师:是呀 !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可是此时一别,真是生死两茫茫,将再也不能一起饮酒了,赶紧举杯吧! (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美无故人。) 师:也不能一起赋诗了,再来一杯! ( 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更不可能携手郊游了。千言万语,

9、无限惆怅,融入一杯酒 (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引导学生用自身送别的经历, 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通过想象和多媒体课件对繁华的扬州与萧条的安西进行对比,学生感悟到了李白与王维不同的复杂心情。在一遍遍的引读中,再现诗人的情感。四、吟古诗,学古人(1) 课件出示三首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2)教师总结:这些古诗,经历千年而不衰,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诗本身,更主要的是人们透过这短短20 几个字,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的友谊, 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 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这些诗是用他们的心吟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理解诗意,更要学习诗人那种与朋友交心、以诚相待的情怀! 五、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生交流六、课下背诵古诗,积累更多送别诗.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依依惜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