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595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153-高考试题(历史)北京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历史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 48 分)本部分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 8 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图 8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题干中有干扰词“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初看好像要从空间角度分析试

2、题,实际上此题我们首先要通过图片中的封国形势判断出此作品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判断每个选项的时间是否与图片隐含的时间相符。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地方势力强大,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 B 项。汉代我国还没有节度使这一

3、机构和中书省这一机构,A 项错误;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现象;D 项错误,因为节度使在元代被废除了。【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节度使【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唐代节度使的设置,节度使设置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到了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14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以

4、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

5、出正确答案不难。15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C D【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解题方法

6、: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1617 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 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

7、,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 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但不限于教师;D 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定位】文化交流东学西渐儒家思想的外传【名师点睛】本题是从东学西渐的角度考查儒家思想外传对欧洲的影响。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穌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 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 100 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对于文明的交

8、流复习过程中除了知道儒家思想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西学东渐,即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 9 和图 10 分别是 1911 年 10 月和 11 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 9 图 10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答案】C【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

9、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1820 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答案】B【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教材中对于陈独秀历史事件相关有: 1

10、 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 ,创有刊物新青年 ;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 ,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从而向成熟转变。备考中也可以以重大历史人物为主线梳理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19 “走向世界丛书”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

11、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正确;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不是近代,不可能改变近代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 A 项和 D 项;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 80 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错误,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是新中国初期,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排除 D 项;故本题答案选C 项。【考点定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对历史的借鉴【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创设新情境

12、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历史情境避免了历史试题的抽象枯燥,增加了历史试题的趣味,也体现了历史的生动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考察抽象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近年来考试命题的一种方式。解读此类题目要抓住新情境中隐含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等关键信息。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 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 GDP 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海外殖民掠夺A BC D【答案】D【考点定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荷兰和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荷兰殖

13、民扩张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易,17 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2.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 。17 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18 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

14、殖民帝国21图 11 中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图 11A16 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19 世纪初在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19 世纪中后期在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20 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

15、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例如本题首先就要正确地判断出四次改革的所在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 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A邦联制 B两党制C议会制 D共和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1796 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两党制制度,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是美国独立后和 1787 年宪法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符合议会制的特点,C 项错误;D 项错误,1787 年宪法就定下来美国是民主共和制了。【考点定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代议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形成【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美国两党制。美国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政党:一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