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54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128-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G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G 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G1 两极世界的形成23G1浙江卷 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 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 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 年的联合国 C1949 年的北约 D1967 年的欧共体23C 解析 本题以地图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中白色的区域主要有冰岛、挪威、法国、卢森堡等国家,可以推断出白色部分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成员国。A 项中挪威加入时间是 1940 年;B 项中葡萄牙加入联合国是在 1955 年;D 项中1967 年欧共体成立时,成员国中没有英国。故本题选择 C 项。

2、23G1北京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 苏联在 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 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3B 解析 本题以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对抗为切入点,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名称可以判断,这一措施反映的是两大阵营在经济领域的对抗。A 项是政治领域的内容,B 项是经济领域的内容,C 项是军事领域的内容,D 项与题干情境无关。故选 B 项。23G1福建卷 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3、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23C 解析 本题以二战后的漫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中欧洲版图上的美元标志及“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两个信息的理解,即二战后,美国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扶植和援助。A 项是军事对峙,不符合图片信息的内涵,排除;B 项是西欧国家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而采取的措施,排除;C 项与上述分析吻合,正确;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C 项。38H1、G1广东卷 (25 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 (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 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

5、式战车”(下图,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意为“财政贷款”)(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 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 分)(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 分)38答案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

6、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解析 本题以中外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和思辨能力。第(1)问,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生产部门、生产特点、劳动单位和产品去向等角度分析;农村经济结构的状况注意强调的是“经济结构” ,注意分析材料一、二即可。第(2)问注意审题,题目要求是“局限性” ,而且要求“分别”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

7、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近代的经济结构的,都没有全面看待;特点可以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第 (3)问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分别是美国人和苏联人进行思考,而且还要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而得出结论;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23G1山东卷 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 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23A 解析 本题以美国政府扶植日本的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解答此

8、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时间“20 世纪 40 年代末” ,此时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亚洲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出现,所以美国扶植日本是为了反苏,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 项二战后美国就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北约等确立其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C 项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没有转移;D 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1.南通调研 1946 年 1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 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 ”这表明(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9、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1B 解析 从题干杜鲁门主张由美国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并厌倦笼络苏联人等信息可以 看出美苏矛盾加剧,故 B 项正确。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A 项错误; 1955 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C 项错误;据题干信息判断是杜鲁门 的信件,不能说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D 项错误。 3浙江五校联考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 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B意识形态的对立 C军事力量的失衡 D经济水平的差距 3D 解析 据

10、题干信息, “不对称”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水平的差距,故选 D 项。据材料中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可知,苏联的军事力量是强大的,C 项错误; 材料说的是“这两个争夺者” ,不强调其同盟者,A 项错误;意识形态不能说“不对称” ,B 项错误。4荆州质检 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记载: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 道路,日本通过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 佳时机。朝鲜战争的影响是( ) A亚洲地区意识形态对立加剧 B促使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 C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D政治力量消长破坏雅尔塔体系 4B 解析 据材料

11、信息“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可知,朝鲜战争促使美国战略重点转移, 故 B 项为最佳选项。材料中“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表明这场战争使 中国更加彻底地倒向苏联,并不足以说明亚洲地区意识形态对立加剧,A 项错误;朝鲜战争并没有 使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也没有改变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故 C、D 两项观点错误。G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39F1、G2、S3、T4浙江卷 50 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 分)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

12、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年 3 月 24 日讯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 ,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

13、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1)结合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 分)(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 分)(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

14、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 分)39答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2)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司汤达。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巴尔扎克。

15、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高利贷者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现实主义作家, “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更注重: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论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更注重: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更注重: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更注重: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

16、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解析 本题以中法建交 50 周年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材料二中“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美苏两极格局以及中法拥有灿烂文明的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分别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思考,从雨果思考浪漫主义,从巴尔扎克思考现实主义,从罗曼罗兰来思考 20 世纪现实主义;其艺术特色结合所学从对世界文学的贡献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评述历史人物要史论结合。同意第一种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