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532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129-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H 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H1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3H1浙江卷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13D 解析 本题以“瓷器”的音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甄别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从“China”到“Q

2、inChin-a”说明瓷器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要弄清楚瓷器具体的音译应该确定此音译最早来源于“秦”还是“瓷”的信息,故本题选择 D 项。A 项考古挖掘难度比较大,不容易实施,故排除;B、C 两项均不是获取第一手史料的途径。2H1 O1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 诗 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2A 解析 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

3、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 “诗 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 A 项正确。13H1广东卷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 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限制13C 解析 本题以唐朝的诏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唐代” “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等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国家实行的均田制遭到破坏,故 C 项正确。井田制瓦解于春秋

4、晚期,故 A 项错误;分封制恢复于西汉初期,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市”无关,故 D 项错误。15H1全国大纲卷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 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15A 解析 本题以芜湖的浆染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芜湖是浆染业中心,松江是纺织业中心,突出的是区域分工问题,故答案为 A 项。B 项的内容与材料无关;C 项强调的是平衡,材料突出的是差异,故 C 项错误;

5、D 项与抑商政策没有关系。38H1、G1广东卷 (25 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 (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 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

6、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意为“财政贷款”)(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 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 分)(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 分)38答案 (1)特征

7、: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解析 本题以中外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和思辨能力。第(1)问,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生产部门、生产特点、劳动单位和产品去向等角度分析;农村经

8、济结构的状况注意强调的是“经济结构” ,注意分析材料一、二即可。第(2)问注意审题,题目要求是“局限性” ,而且要求“分别”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近代的经济结构的,都没有全面看待;特点可以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第 (3)问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分别是美国人和苏联人进行思考,而且还要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而得出结论;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39H1 I1全国大纲卷 (20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 50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

9、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 “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 “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公元 1 世纪,阿拉伯商人将亚洲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 世纪,英格兰开始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 世

10、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利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10分)(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0 分)39答案 (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

11、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2)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加剧南北矛盾,加速美国内战的爆发。解析 本题以棉花种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元初, 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可以分别概括出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推广、农书的推介。第(2)问对美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北美殖民地南部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

12、话。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 ,说明棉花的种植可以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内战,可以断定棉花的种植加速了美国内战的爆发。13H1福建卷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 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13C 解析 本题以明清皇帝举行祭祀农神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时的纪实绘画作品。祭祀农神充分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选 C

13、 项。13H1 I2四川卷 (22 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 “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

14、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 ,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 分)材料二 1708 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 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 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 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

15、存模具,300 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 4 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 10 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 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 年的白金盛宴等)(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 300 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 分)(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5 分。 要求:见解应与

16、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13答案 (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解析 本题以中国和欧洲的“瓷都”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和欧洲制瓷业的发展演变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第(1)问根据答题提示项和所给分值可知至少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四个方面的原因,抓住材料关键词“主要原料高岭土” “成为贡品” “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 “分工不断细化”“商品经济大发展” “海外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