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779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 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 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 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 是冲突对立的。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 )的同时,更 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 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 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 斗动力( 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 升华” 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 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

2、变。 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 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 是成正比的, 即“ 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 (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 ” 。 (详 见 P11-12 ) 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首先是“ 有生命的个人 ” 即自然的 人;其次是 “ 现实的个人 ” ,即社会的人;再次是 “ 具有二重性的人 ” 即人既是 “ 个人 的存在 ” 又是“ 社会存在物 ” ;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 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 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 弗氏认为: “ 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

3、 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 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 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 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 。(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 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 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 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 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二)人的个体化进程 人是如何自由的? 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 弗洛姆认为,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 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 个体化指的是 “ 个人日益从原始纽

4、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现代历史上 从宗教改革至今的几个世纪达到巅峰。(详见P20) 第二,从动植物种类演化角度看, 人类历史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个体化和自由 不断加深的过程。弗洛姆认为:“ 动物发展程度越低,它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越 强,它的所有活动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为机制的控制,某些昆虫的社会化组织都 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动物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就越大, 出生时的结构调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这种发展的顶点。 降生伊始, 人是所 有动物中最无助的。 他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不是受本能的决 定” 。也就是说, “ 当本能的固定行为的缺乏超过一定限度时,

5、当对自然的适应不 再有强制特征时, 当行为模式不再受先天的机制限制时,人便开始存在了。 换言 之,人的存在与自由自始便是密不可分的” 。(详见 25) 2.母亲与婴儿关系、伊甸园故事的象征性意味 儿童出生后便断绝了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成为与之完全分离的生物实体。 然而, 尽管生物上的分离是个人存在的开始,但在功能上, 儿童在相当时期内仍与母亲 一体。形象地说,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 脐带” 之前,他无 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生命的根。我想称这 些先于个体化进程而存在,并导致个人完全出现的纽带为“ 始发纽带 ” 。它们是器质性的,因为它们是常人发展的一

6、部分;它们意味着缺乏个体性, 但同时又赋予 个人以安全和导向。 它们是联结母与子、 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及自然或中世 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由胚胎到真正的人的相对突然转变,还有 连结母子的脐带被割断,标志着婴儿独立于母体。(P20-21 ) 圣经中人被逐出天堂的神话景象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这个 神话把人类历史的开始与行为选择等同起来,但它的重点在于这个首次自由行为 的罪恶及由此而生的痛苦。 从代表权威的教会角度来看, 这在本质上是罪恶 的。然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人类自由的开始,违背上帝的命令意味着把 自己从强迫状态下解放出来,意味着从无意识的前人类生命存在状态中走出来

7、, 跃升到人的阶段。从人的积极角度来看,违背权威的禁令,犯下罪恶,正是首次 自由行为,也就是第一次人的行动。神话中的罪恶在形式上是违抗上帝的命令, 在物质上则是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作为一种自由行为, 不服从行为则是理性的 开端。新获得的自由成了诅咒,他摆脱了天堂甜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 却无法自由地治理自己,无法自由地实现个性。26-27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个体化的高潮 中世纪是 “ 人的觉醒 ” 的时代,这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从社会结构上看, 随着封建社会等级结构的瓦解, 中世纪的社会制度及它所带来 的稳定与相对安全均被破坏, 人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并非是一来到这个

8、世界就 已经确定了的、 毋庸置疑的, 开始以一种积极的、 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在社会 等级结构中的序列。 “ 这种对中世纪社会结构进步性摧毁的结果,便是现代意义 上的个人的诞生 ” 。34 从经济的角度看, 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始, 人从集体制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人 在经济秩序中天经地义、 无庸置疑的固定位置同样不复存在了。每个人为了自己 的未来,必须努力奋斗,“ 任何事情都依赖自己的努力,而非他的传统社会地位 的安全保护 ” ,这种允许人自谋生路、个人对自己负责、主宰自身命运的观念和 行动解放了个人, 使人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 从而人的主体性意识也更为明确和 自觉。 43-44 从宗教的角度看

9、, 人的解放和觉醒就显得更加明显。与天主教传统相比, 路德和 加尔文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是, 他们剥夺了教会的权威, 赋予人在宗教事务中的 独立性,人不用通过教会就可以和上帝建立联系。这样一来, 个体的信仰及救赎 就完全成为 “ 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其中负全责的是个人,而绝对不是一个能给 予他无法亲自得到的东西的权威” 。作者认为,这一特点构成了现代社会政治和 精神自由进步发展的一个源泉,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当然,根据自由的辩证特点,新教所带来的现代自由的另一方面是它带给 个人的孤立与无能为力。这里存而不论)53 (三)自由的二律背反 自由对人意味着什么以及人为什么逃避

10、自由? 二律背反( Antinomies )是 18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提出的一个基本的哲 学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 间的矛盾冲突(或通俗地说,一个原因同时产生两个矛盾的结果)。 自由的二律背反指的是自由一方面使人获得了独立感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又使 人没有安全感、 陷入孤立, 并使人产生逃避自由的冲动 (这两个结果是同一原因 造成的,且同时为真,但又是互相矛盾的) 。关于自由的这一命题是本书的重点, 也是弗洛姆反反复复地在多处提到的一点。(四)逃避机制:权威主义和机械趋同人是如何逃避自由的? 1.受虐施虐冲动、权威主义人格与纳粹主义的心理

11、学分析 (1)权威主义的逃避机制 第一,定义 这种逃避机制指的是 “ 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 某物合为一体, 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或者换句话说, 欲寻找一个新 的,继发纽带 ? ,以代替已失去的始发纽带。这种机制的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臣 服或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 施虐冲动(它们都是对无法忍受的孤独的一种逃 避),它们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常人及精神病症患者身上” 。97-98 第二,受虐冲动与施虐冲动 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 个人的微不足道。 具有受虐 冲动的人有一种倾向, “ 贬低自己,自甘懦弱,不敢主宰事物。这些人非常有规 律地呈现

12、出极度依赖于自身之外的权力、他人、机构组织或自然。 他们不敢伸张 自我,不去做想做的事, 而是臣服于事实上或假想的这些外在力量的命令。他们 常常无法体验 ,我想? 或,我是? 的情感。总的说来, 他们觉得生活整个就是某种强大 无比的东西,根本无法主宰或控制。”98 施虐冲动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或倾向,它们或多或少地缠纠在一起。 一是让别人 依赖自己,以绝对无限的权力统治他们,以便让他们仅仅成为自己手中的工具, 像“ 陶工手中的泥土 ” 。二是不但有以这种绝对方式统治别人的冲动,而且还要剥 削、利用、偷窃、蚕食别人,把别人吸净榨干,不但包括物质,而且还包括情感 与智慧之类的精神方面(这种控制深入到

13、灵魂,渗透到人最私底的部分)。第三 种施虐倾向是希望使别人受磨难,或看别人受磨难。 磨难也可能是肉体上的, 但 多数是精神上的折磨。其目的是主动伤害、羞辱他们,让他们难堪,要看他们狼 狈不堪的窘相。 99 人们常常忽视了施虐者与其施虐对象关系之间的一个方面,这里有必要专门加以 强调,即,他依赖于施虐对象。 施虐者需要他所统治的人, 而且是非常需要, 因为他的力量感是植根于统治他人这个事实的。这种依赖有可能完全是潜意识 的。100 受虐与施虐冲动的共同根源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 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通过对受虐者的心理分析及其他经验观察,有显著的证据表 明,他们恐惧孤独和自己的微

14、不足道。他们在主观上经常意识不到这种情感,常 常掩盖在卓然超群和完美之类的补偿性情感中。然而,只要深入这种人的潜意识 领域,就会准确无误地发现这些情感。个人发现自己在消极意义上是“ 自由的 ” , 也就是说,孤独一人面对一个被异化了敌对世界。惊恐的个人寻求某人或某 物,将自己与之相连,他再也无法忍受他自己的个人自我,企图疯狂地除掉它, 通过除掉这个负担 自我,重新感到安全。 受虐冲动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 之一。受虐冲动的方式各异,但其目的只有一个: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换 句话说,就是要除掉自由的负担。 这是那些有受虐冲动者显而易见的目的,其中 个人寻求一个他觉得强大无比的人或权力并臣服之

15、。104 第三,受虐纽带与始发纽带 受虐纽带(继发纽带, 将自我托付给自身之外的一个强大的整体)与始发纽带有 根本区别。后者是指那些个体化过程完成之前就已存在的纽带。个人仍然是“ 他 的” 自然及社会世界的一部分,尚未完全从他的环境中脱颖面出。始发纽带给他 真正的安全,让他知道自己归属于何处。受虐纽带是逃避。个人自我是出现了,但未能实现他的自由, 巨大的焦虑、 怀疑和无能为力感将它淹没了。个人企图在 “ 继发纽带 ”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受虐纽带中寻求安全,但这种企图永远不能成功。 个人自我一旦出现就无法返回,主观意识上,个人可能觉得安全,似乎也“ 有所 归属” ,但在根本上他仍是一个淹没在自

16、我之中苦苦挣扎的一个无力的原子。107 第四,权威主义性格 权威主义性格指的是常人而非精神病症患者身上的施虐受虐性格。一个具有权 威主义性格的人通常具有施虐受虐特征和冲动,他羡慕权威,并欲臣服于它, 但同时又想自己成为一个权威, 要别人臣服于他。 权威主义性格可以解释纳粹的 社会政治结构,它代表了构成法西斯主义的人性基础的人格结构。112 (2)上述逃避机制的一种应用对纳粹主义的分析 第一,纳粹主义 一个政治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在对纳粹主义的科学讨论中, 经常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一是心理学根本无法 解释法西斯主义之类的经济政治现象,二是法西斯主义完全是个心理学问题。 140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前者强调经济政治因素而排斥了心理因 素,后者则只考虑心理因素而完全忽视了经济政治因素。纳粹主义是个心理学问 题, 但心理因素本身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塑造而成的;纳粹主义是个经济政治问题, 但它对整个民族的统治主宰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的。141 第二,纳粹主义的社会阶级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