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71769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网上资料加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网上资料网上资料】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

2、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二)教学过程

4、 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且,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有效性。 (三)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教学过程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章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认知发展和教育认知发展和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

5、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是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3.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2)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

6、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3)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3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

7、,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该级水平发展。(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皮亚杰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虽然并不旨在解决教育问题,事实上,他也的确很少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但它的认知发展理论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如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异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 思维方面,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是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不同。 言语方面,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儿童在感知运动末期,才出现

8、了言语的萌芽。到前运算阶段,开始以象征的方式使用语言,并出现自我中心的语言。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向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儿童的确不是“小大人”,他们无论在思维上、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而且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个相应的阶段相适应,才有可能达到最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能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并且应遵

9、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这才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表现为,一方面儿童具有完成一定的典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犯一定典型错误的倾向。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虽然四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可逾越和颠倒的,但通过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发展的进程。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在30年代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

10、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 在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4(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在低

11、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

12、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二)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着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1.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有能动性的。他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2.学生的学习受背景影响。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第三节第三

13、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本节主要讨论学生的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及其与教学的关系。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1)什么是智力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力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景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5(2)智力测验 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智力的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与1905年编制而成的。智商分为比

14、率智商和离差智商,它们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3)智力的构成 对于智力的构成,很多心理学家有自己的看法,斯皮尔曼把智力区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瑟斯顿提出了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模型。下面我们对两种新的、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作简要介绍。1.三元智力理论 1985年,斯滕博格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中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提出如下智力公式:智力=能量(Power)+技巧(tactics)+内容知识2.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倡议,认为心理

15、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7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4)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 (5)智力差异与学业成就 一般而言,儿童的智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将来接受教育的水平就可能越高。反之,智商越低,学习成绩就可能越差。儿童的智力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数量,而且也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此外,智力结构上的差异也影响着学业成绩。(6 6)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为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实施

16、因材施教,有必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包括分校、分班、半内分组及跳、留级等,但这些形式有利有弊,应谨慎而行。通过留级和跳级也可以缩小学生间的差异,但教师往往强调留级而非跳级。目前,心理学家一般更支持在参差不齐的常规教学班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进行分组。 2.改革教学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教学方式应该有相应的改变,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以便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其中,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以及个人化教学系统就是众多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中较有代表性的。二、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习风格及其构成要素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6习倾向。关于学习风格的构成,有人认为包括六个类别,有人认为包含五大要素。我国学者认为对学习风格的划分应分别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1.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 3.学习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