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7318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试题训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先秦诸子选读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 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 次, 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

2、误, 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曾斩钉截铁 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 认,他一生学习, 到 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 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 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虽不 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 没有这样的耐性。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 的取材记载不同

3、,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 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 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 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 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 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 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 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 他说:“君 有大过则谏,反

4、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 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宋朝以 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被奉为经典,对中国 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 节选自黄仁宇孔孟 1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忧患、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内心存在性恶论,孟子则明确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宋朝以后,孟子地位高于 论语,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二者地位不同了。 2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

5、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2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所坚持 的“仁”,并不很自信,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的一句话里看出。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 既要靠经常警惕防范不仁, 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 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本性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式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但这种不稳定不 很

6、严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还相当宁静的社会,他提倡“克己复礼”, 显然认为过去 的社会秩序仍有恢复的希望,这表现了他一腔复古的热忱。 (二)社科文阅读(共9 分)“中庸”辨析张岱年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 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7、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3 用也。”中庸即用中, 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 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

8、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

9、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4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 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 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 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 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 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 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

10、不得中道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4 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5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 释。 B 说文 :“庸,用也。”中庸即用中, 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 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 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 超过了这个限度, 就和没有达到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 及”。 C在

11、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 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 文化发展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7-9 题(6 分)(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12、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B、必有事焉,而勿正正:预期5 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D、今日病矣病:生病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直养而无害何以利吾国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寡人之于国也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

13、正义去培养 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 孟子认为, 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 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 ,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 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 “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 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 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 “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 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二)阅读庄子选段,回答问题。( 12 分)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

14、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 洴澼絖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

15、:“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节选【注释】呺(xi 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洴(p ng)澼(p )絖(ku ng):浮;在水中漂洗;丝絮。樗(ch):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斄(l)牛:牦牛。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遗留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6 C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中:符合D卑身而伏,以候敖

16、者敖:通 “ 遨” ,遨游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2 分)译文:(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2 分)译文:(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2 分)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 分) 12 逍遥游 中庄子提出 “ 小大之辩 ” ,请简要谈谈你对选文第一段中的“ 小大之辩 ” 的理解。(2分)答:(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3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魏丕,字齐物,相州人,颇涉学问。周世宗镇澶渊,辟司法参军。有盗五人狱具,丕疑其冤,缓之。不数日,果获真盗,世宗嘉其明。慎历顿丘、冠氏、元城三县令。世宗即位,改右班殿直。自陈本以儒进,愿受本资官。世宗曰:“ 方今天下未一,用武之际,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