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433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 人口的数量变化2014 年高考对人口这部分的内容的考查,可能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图表为背景,以热点或重点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解读图表能力,其中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问题可能成为考查重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 “世界 70 亿人口日”:2011.10.31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年出生人口/年平均人口 *100%死亡率=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口 *10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1)10 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农业革命以前: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少农业革命期

2、间:人口数量增加,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开始: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快。(2)100 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灯各方面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激增,这都会给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激化人地矛盾。解决方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

3、空间的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解决方法: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构成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类型及特征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原始型 高 高 低 增长缓慢传统型 高 低 高 增长迅速现代型 低 低 低 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工业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表现发达国家(欧美):已进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亚、非、拉):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

4、现代型的转变。- 2 -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的迁移活动。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 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非、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

5、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2)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民的现象。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 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由沿海迁往内陆现代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的流量增大, 流向的变化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3)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

6、缩小地区差异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3 -2、迁移因素的评价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3、美国四次人口迁移及原因19 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人口由乡村流入城市20 世纪 20 年代到 60 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

7、、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4.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路的开辟为人们顺利的迁移扫除了障碍。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5.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这里是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环境优势与经济格局是主要原因。补充:“孔雀东南飞”现象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

8、动力的流失等。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等。1.3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因素主要因素(正相关)(2)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3、对环境

9、人口容量的评估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4 -(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人口问题引发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消费水平高,资源总量消耗很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消费水平低,但人口数量多(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2013新课标全国卷)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 20052010 年间迁移人口比

10、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2 题。1.20052010 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 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下图为 2009 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读图,完成 89 题。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与美国 10 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

11、部D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9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5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和高科技教育区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 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聚集成片不断向市区外围

12、移动,并趋向了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级文化区联系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级工业区联系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结构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3)历史因素: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工地利

13、用随历史而变化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的划分(1)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3)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服务- 6 -(2)城市服务范围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时空分布范围就是该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除本市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

14、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4)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国家政策等。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2、特点(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不同。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2)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分布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3)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相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2.3 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

15、口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城市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2、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

16、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问题初期阶段 低 慢 城市地域规模小 幅度扩大 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中期阶段 较高 快城市地域规模快速扩大,并出现郊区城市化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 高 慢 城市地域界限模糊,出现逆城市 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 7 -化 空洞化等现象。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对城市工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气候) 。水圈:是水质水量和地下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