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0777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所属栏目 文论第五期作者:张明国发布时间: 2004-3-25 15:06:30 点击数 :3103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研究课题。迄今为止, 人们不断地研究它并形成了许多成果。本文通过以下论证,试图对该论题进行新的阐释。1 已有的研究综述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尤其是18 世纪,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就把技术看作是人类文化领域之一对其展开研究,并且自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讲演之后, 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倍受人们关注,美国技术史学会还出版了技术与文化刊物,以此倡导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然而,从严格的意义来说,该论题大多是

2、在技术哲学领域中展开的。其中,不管是以德索尔(FDessauer,18811963)为代表的研究学派,还是以埃吕尔(JEllul , 1912)为代表的研究学派,他们大都围绕技术与哲学、技术与社会、 技术与政治、 技术与伦理等若干专题进行了研究。在我国,无论是春秋时代的考工记、道家文化的技术人类学思想,还是明代的天工开物等,都阐述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在日本,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思想,大都在他们的“技术论”(亦即技术哲学)中体现出来。其中,相川春喜的现代技术论、三木清的技术哲学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总之,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论者颇多, 论著亦颇丰。 其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

3、面:( 1)认为技术与文化是相互对立的。这种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当时的文化论者和技术工匠互相轻视,互不通婚。 1。 这种对立态势到了近代日趋加剧。 例如, 技术哲学家阿诺德格伦就认为,“技术基本上是一种生物和本能的现象,而不是理论的或文化的成就”2,技术与文化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观点在西方近代工业化时代很盛行,它对技术实践的影响后果是:在促进技术、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因忽视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宏观控制而致使技术极端化发展,以带来环境污染和危机为表征,给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很显然,这种观点是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相背离的。( 2)认为技术是一种文化。这在许多论者关于技术与

4、文化的概念讨论中体现出来。例如,日本学者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技术”,主张文化包括技术 3;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文化定义中,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因素;卡普则把技术看成是促进文化进步的手段;怀特把技术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埃吕尔、 F 拉普和李克特等人则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一种文化过程” 4;德国学者伍鲁利亚伍德则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 5;法国技术哲学家路易多洛认为,应把技术归于文化之列;卡西勒尔把技术看成是“文化中活生生的一部分”6。 上述各位学者的论述虽在形式上各有差异, 但在本质上大都把技术看成是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 从而确定了技

5、术在文化中的位置。(3)认为文化是一种技术。德国技术哲学家海德格尔从技术角度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技术展现的过程和结果”,“文化具有技术的性质”;7日本学者三木清提出了“社会技术”的概念,并从技术角度认为,“精神文化也是技术”;8 我国学者则从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功能角度认为,文化与技术一样是一种“生产力”,并以此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创立了“文化经济学”新学科。( 4)认为技术与文化是互动作用。这种观点已被大多数论者所接受,也在他们的各自论著中体现出来。然而, 美中不足的是, 他们过多地注重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线性作用关系,而在论述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双方互动非线性作用关系方面则尚有欠缺,从而在

6、深刻揭示技术与文化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上略显单薄。上述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技术、文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然而在我看来, 探讨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当从二者的概念谈起,即首先应当既从文化角度看技术技术文化论,又从技术角度看文化文化技术论,接着, 在此基础上, 着重从技术与文化的一体化方面阐述二者的密切关系,最后, 从整体上以“技术文化”概念的形式对其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下文就是依照这样的逻辑思维途径展开论述的。2 技术文化论与文化技术论(1)从文化角度看技术技术文化论从文化角度看技术,则是以文化为标准文化起源、性质、 结构等来考察、衡量技术的。如果从狭义文化(即政治文化或精神文化)看技

7、术,似乎感到技术与文化格格不入, 理当把技术从文化中拒斥出去;如果从广义文化 (即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总和)看技术,似乎又感到把技术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是自然的,无需费墨论证。 然而, 这种看法是以把技术看成是一种物质形式(如技术就是工具或器具等)这样传统技术观为前提的。其实,技术作为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手段、动力和源泉,它不仅仅指类似机器那样的器物,而且,它还指技术制度、体制和技术意识形态(如技术理念、技术价值等)。即是说,技术也具有文化那样的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层三个结构层。在技术中,由工具、机器、手段组成的“物化技术”属于器物层;以“技能、 技艺、 方法、 知识、 概念、

8、 原理、 设计、规则” 9 10 为内容,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知识水准、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特征的“经验技术”、“智力技术”、“入魂技术”11、“人情技术( human technology )”和“感情技术”,12,则属于制度层和观念层。另外,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角度看,技术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还包括相关的生产关系“技术关系”13 (属于技术制度层)和以其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技术意识形态14(属于技术观念层),可见,技术也具有文化那样的层次结构。这样,文化视野中的技术是由技术器物、技术制度、体制和技术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组成的文化“技术文化”。即是说, 技术不

9、仅表现出有形的物质性特征,而且它还体现出无形的文化特征,它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关于“技术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依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技术文化”的原型或许是古希腊哲学中的“技艺”(即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日本学者白根礼吉于1985 年提出了这一概念 15 (其英语为techno culture);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这一概念,并给出了定义: “技术文化是通过技术对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生存环境的描述,并设法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各种活动和社会文化现象”,是“以技术为本体或源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联系”。16文化视野中的技术“技术文化”,其中,在技术器物、技术制度和技术意识形成

10、之间不是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技术器物的生产与销售,需用技术制度的管理和观念意识的指导来保证,而它本身又凝集着一定的制作规范、使用方式、生产管理、审美情趣和民族特色。这正如日本技术评论家森谷正规所言:“日本技术具有民族特点, 技术工业产品都是一个国家的产物”;17技术制度一方面作用于技术器物,另一方面又受控于技术意识形态;技术意识形态又通过技术制度对技术器物施加影响并显现出来。由此亦可以看出,在“技术文化”中,技术器物位于最表层(或最外层),技术制度、体制位于中层,技术意识形态则位于最深层(或最潜层),正因如此,才使得“一定的器物层体现了制度层的影响,也凝聚着社会心理层的价值观念”

11、,18技术意识形态通过技术制度对技术器物产生影响。由此,可以为技术转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文化视角。文化视野中的技术既然是一种文化即“技术文化”,那么,技术转移则实际是一种“技术文化”的转移,即它并非仅指某一项技术产品或商品的转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技术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转移。 这正如日本技术评论家星野芳郎教授所说,“技术转移不能只限于单纯的机械设备的转移,如果使用机械设备的技术知识和制度的转移不能相伴随,很难使机械设备发挥出理想的效果”;19也正如日本学者斋藤优所述,“在日本进行技术转移之时,一定要注意它是日本的技术文化。否则,就不会明白,为什么日本的技术在引进国家中所取得的实效会和在日本大不相

12、同”。20从文化角度研究技术转移, 可以有助于认识并解决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引致的中外文化矛盾关系问题。不仅如此,从文化角度看技术,还可以避免技术因与文化分离,脱离人类的生活与发展目的和方向而向极端化发展,产生恶的效应,通过文化的诱导与调控,保证其始终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2)从技术角度看文化文化技术论一位日本学者认为,文化是技术产生的源泉,新的技术理念和技术价值观要从生活文化中产生出来,在“创造技术时,必须从该技术以前的文化出发,从新技术改变生活方式的技术创新中产生理念,同时,从新的生活方式改变技术的文化创新中追求理念”。21他由此提出了“文化创造技术”的学说。然而,在我看来,技术视野中

13、的文化不仅是技术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技术活动的过程及结果。文化通过对技术进行认识和反映,在思维及行为方式上以技术方式、 程序、 规范为基础并凭借由其衍生出来的一种适宜的运行或操作机制,达到对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调控。如果说,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层次结构,那么,技术视野中的文化层次结构不仅在形式上与技术相对应,而且在内容上更是相融的。文化器物几乎就是物化了的技术或技术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制度与价值理念则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技术手段或技术关系、规范和技术理性 (价值理性或功能理性)为基础衍生及升华的结果(古代、 近代的文化制度虽然在形式上与技术相分离,然而在实质上则是通过人们在从事技

14、术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关系乃至生产关系来制定出来的; 文化意识形态虽以非理性为主要标志,但是, 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意识却是和技术效用、功利价值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德格尔所说的文化由技术来支撑,依靠技术程序来实施,具有技术性质的观点以及前文所述的关于“文化就是技术”的观点倒是可以理解的。在技术视野中, 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术塑造出来的,离开了技术, 文化就失去了坚硬的骨骼(表现在器物、制度层上),失去了理性之光(表现在观念层上)。当然,在从技术角度看文化的时候,要防止走向技术决定论或技术统治论的极端。因为技术视野中的文化并不能涵容文化的全部性质和内容,文

15、化依靠技术的发展而增加其理性内涵,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 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色彩,则不会因技术发展而消失。相反,随着反科学主义,拒斥理性、弘扬非理性思潮的持续兴起,它将得到维护和升华。 因此, 技术视野中的文化虽然和技术密切相关,但又不能完全跌入技术的怀抱,不能失去其在技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上述表明, 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受控于文化,技术视野中的文化又依赖于技术,从而生动地显现出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从上述关于技术、文化的概念中显现出来,而且更从下述技术与文化的一体化关系中具体地体现出来。3 技术与文化的一体化技术与文化的一体化主要是

16、指技术与文化在其主体、结构、起源、性质等方面是一体的,即所谓同源同体、同质同构,二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技术与文化在结构上一体指的是,二者具有如前文所述的相同的层次结构;二者在主体上一体则指的是,一方面,人是技术与文化的共同主体;另一方面,同属于该共同主体的技术主体与文化主体由古代和近代的分离(即工匠与文人的分离)发展到现代的综合(即技术专家与人文专家的联盟), 并由此使技术与文化研究走向新的融合。技术与文化的过程一体化主要是指,技术与文化是一种联袂并驾的动态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在历史上,技术与文化都发生了:由觅食到采集、渔猎;由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由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的3 次转移过程,并且,二者在其中是交融存在、互动发展的。一部技术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另外,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传播,并由此产生和推动异文化之间的摩擦与融合,进一步推动整个人类技术与文化的发展。技术与文化的起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