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0702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兖州六中范艳丽预习导引【咬文嚼字】1、识记字音蹙(c )頞( ) 庶(sh ) 几(j )管籥(yu )2、理解词义(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2)顾鸿雁麋鹿(环视)( 3)谓其台曰灵台(善,美好)( 4)睊睊胥馋(侧目而视)( 5)民乃作慝(邪恶)3、通假字( 1)今王田猎于此(“田”通“畋” ,猎)( 2)可得闻与( “与”通“欤” ,语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3)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 ,副词,只是)( 4)时日害丧( “害”通“曷” ,何日)( 5)景公说( “说”通“悦” ,高兴)( 6)畜君何尤(“畜”通“慉” ,喜爱)4

2、、古今异义( 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古: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思是“到”;今:常用于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2)兄弟妻子离散(古:兄和弟;今:指弟弟,或说话人自身的谦称)( 3)兄弟妻子离散(古:妻子和子女;今:爱人妻子)5、一词多义庄暴见孟子(拜见)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见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诚恐见欺于秦(被)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木直中绳 , 輮以为轮 , 其曲中规(笔直,与“曲”相对)直告之以直而不改(正确的道理)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6、词类活用( 1)与少乐乐

3、,与众乐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2)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使动用法,使 , 疾;使 , 蹙)( 3)今王鼓乐于此(名词作动词,演奏)(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名词作动词,称王)( 5)师行而粮食(名词作动词,征集粮食)7、特殊句式( 1)暴见于王(被动句)( 2)王语暴以好乐。 (状语后置)( 3)可得闻与?(省略句)( 4)见羽旄之美。 (定语后置)( 5)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判断句)( 6)吾欲观于转附、朝儛。(状语后置)( 7)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宾语前置)( 8)善哉问也! (主谓倒装)【问题导读】第一节中,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

4、乎色” 。 “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答。参考答案: 齐王变了睑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可见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 ) ,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一般有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 ;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课堂内外【句段赏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译文】如果您和百姓共同享受快乐,那就可以称王天下了。【赏析】此句说明了百姓的重要性,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只有以民为本,乐百姓之乐,忧百姓之忧,才能够称王天下。【合作交流】

5、1、 “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界限分明,可是孟子为什么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其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今之乐”“古之乐”本来不可混淆,可是孟子知道齐王不会放弃对“今之乐”的爱好, 孟子之所以这样说,是为求同存异, 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之乐” 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进一步说,齐王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爱好今之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方面,在齐王听孟子提到“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保民,这样就消除了齐王的恼怒之心,从而抓住了对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

6、的主动权。2、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如对于齐宣王自称“好乐”,他马上加以肯定地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参考答案: 孟子这种劝说方式,说明他善于使用“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辩论,以加强说服力。在不同意见的对象面前,如果一开始便从正面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意见摆出来,那会使人只感到“异”而不感到“同”,谈话对象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君主,这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或厌倦情绪, 从而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不利于说服对象。孟子善于掌握论敌的思想矛盾发展情况, 从反面或侧面顺着对方的意思,作起波澜, 一纵一擒地诱导对方思想

7、上的积极因素发生作用,逐渐减轻消极方面的抵抗,以便于把自己的意见投入对方的心坎。3、通过第一节,讨论孟子的辩论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1)欲擒故纵,循循善诱。文章论点的摆开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通过察颜观色,投其所好,将话题引到齐王感兴趣的音乐上来,再以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术几平”来引起齐王的好奇心,从而自然的归属到本文的主旨上。(2)内容对比, 句式反复。运用人民的不同感受对比否定王自乐,。句式上采用排比反复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3)逻辑严密,形象生动。作为议论文,本文的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并做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事本来枯燥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演练提升【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

8、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语(y ) 暴以好(h o) 乐 B则齐国其庶(sh ) 几(j ) 乎C举疾首蹙(c ) 頞( ) 而相告曰 D百姓闻王管籥(yu ) 之音解析: A “语”应读为“y”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谓其台曰灵台(善,美好)B王语暴以好乐,有诸(告诉)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年轻)D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标准)解析: “少”,在句中相当于“少数人”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 )B.时日害丧( “害”通“曷” ,

9、何日)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頞”通“额” ,额头)D.畜君何尤(“畜”通“慉” ,喜爱)解析: “颓”指鼻梁,无此通假现象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相同的一组是 ( ) 例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A臣请为王言乐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解析: 例句中的“乐”作“好”的宾语,是“音乐”的意思;B项中的“乐”与其相同。答案: B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王语暴以好乐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此之谓失其本心则齐国其庶几乎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

10、其”字不同C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解析: 介词,相当于“把” ;介词,用;代词,相当于“他的”;句中语气助词答案: D6、用一个成语概括下文中孟子所要阐明的主张: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 与民同乐【能力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 题。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11、直好世俗之乐耳。?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 ?可得闻与?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人。 ?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 之音,举疾首蹙 頞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

12、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齐国其庶几乎其若是,孰能御之B.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今王田猎于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解析: A大概如果;B “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于”“乎”均为介词,相当于“在”;D “而”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答案: A8、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3、 ) A.独自喜欢音乐,和别人喜欢音乐,喜欢哪一种呢? B.独自欣赏音乐,很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很快乐,还有谁不快乐呢? C.独自乐一乐,再和别人乐一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D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解析: 整个句子是一个选择判断句,“乐乐” 中第一个 “乐” 是动词, 欣赏音乐; 第二个“乐”是形容词,快乐答案: D9、选出对“王变乎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C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世俗之乐。D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

14、,令人高兴。解析: A、B、C三项的理解都不合文意答案: D10、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 )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解析: A.文中没有这方面的意思;B “顺水推舟”理解不当;D “对比”说法不当答案: C11、关于这篇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借“好乐”的话题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可以看出孟子散文

15、善设机巧、引人入彀的论辩艺术。B.齐王“鼓乐” “田猎”带来的灾难是“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C.百姓“欣欣然有喜色”与“疾首蹙颏”是齐王是否施仁政的具体反应。D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引子,其作用是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题。解析: 灾难是不“与民同乐”造成的答案: B(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6 是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 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 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 问国之大禁, 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庄暴见孟子)1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如同、等于)B、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陷阱,比喻诱人犯罪)C、雉兔者往焉(兼词,于是)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禁忌)解析: 禁,禁令答案: D13、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答: _ 答案: 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14、本段的主旨是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