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02824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读为历史学辩护有感记得刚入大学时,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第一次课上,白云老师便给我们提及了一部史学名著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 )的历史学家的技艺 ( 此为英译名,又译为为历史学辩护 )。当时也没太在意,直到去年的十一月,碰巧在图书馆翻看到这部书(名为为历史学辩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一阵惊喜, 随即借出。 寒假在家期间, 用几天时间看了一遍,收获颇大,然而书中也有些不甚明白的地方。到了这个学期,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的赵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阅读一部西方史学名著并写读书报告作为期中作业,当时我立即就想到了这本书,当天

2、晚上就去图书馆借了出来。不过直到十月才开始看,看完这第二遍后,还是意犹未尽,觉得这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有不断收获的,也即常读常新之书。于是很想收藏一本以便随时翻看,可是这本书在市场上又买不到,最后决定抽时间把这部书的内容抄录下来,然而蹉跎近一个月,十一月下旬才结束,时至今日,始写读书报告。“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心中的忧愤。”这句话出自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一书卷首的献辞中。这是一部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的法国境内的著作。作为一名富于责任感的真正学者,布洛赫在德国法西斯肆意侵略、奴役、蹂躏甚至别国人民的时候,愤然投身于抗击纳粹的队伍中。他亲身经历过“奇怪的战争” (事后

3、他写有奇怪的战争一书),亲眼目睹了德军占领巴黎,后来随着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洪流来到了英伦。然而不久,他便只身返回了沦陷的法国,积极参与当时国内的“联合抵抗运动” ,正是在这个期间,布洛赫着手于为历史学辩护的写作。不行的是, 1944 年也就是在法国获得解放的前夕,3 月布洛赫被“盖世太保” (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逮捕,6 月 16 日,在里昂(布洛赫的故乡)市郊的一块田地里,他被“盖世太保”枪杀 布洛赫 1886 年 7 月 6 日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犹太裔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从小学业出色,18 岁时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过。191

4、2年之后,他蒙彼利埃和亚眠(均为法国地名)的中学任教。1914 年一战爆发,布洛赫应征入伍,参加了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和马恩河战役,曾经历过一战中最残酷的“女士小路”争夺战。这次大战的切身体验对布洛赫日后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战争是后来布洛赫等人倡导的“新史学”的突破口。 一战结束后, 1919年布洛赫被任命到刚刚收复的阿尔萨斯(普法战争中被德割占)的斯特拉斯堡大学, 1920 年他以题为国王与农奴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获得中世纪史的教席。1928 年,布洛赫发表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 ,后来被史学界视为“比较史学的滥觞”,他所他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比较方法,使比较史学前

5、进了一大步(参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 ) 。1929 年 1 月,布洛赫和另一位同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共事的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 Lucien Febvre,1878-1956)共同创办了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简称年鉴,二战后于 1946年易名为经济、社会和文明年鉴) ,这标志着日后蜚声西方史坛、引领新史学潮流的年鉴学派的创立。布洛赫先后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192l 一 1936 年) 、巴黎大学( 19371940 年) 、蒙彼利埃大学(19411942 年)等校,后期著作主要有 法国农村史 、 封建社会 两部代表作 (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91 年、 2003 年出版有中

6、文译著) 。在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中,他们指出了办刊方针: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二是不尚方法论的空谈,理论通过具体研究的实例来显示;三世借鉴前人的经验, 同时立意创新,“拥有自身所固有的精神与个性” (参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 ) 。这样的办刊方针可以看作是年鉴学派的指导方针,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这本书题献给费弗尔的“献辞”中进一步将其总结为“长期以来,我们曾共同致力于拓宽历史学的领域,为了使历史学更富于人性而并肩努力”,这正是年鉴学派第一代领导人费弗尔和布洛赫的治史宗旨。在为历史学辩护的卷首,布洛赫不无沉痛地这样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事?草此小书

7、聊以排遣心中的忧愤”(如前所引) ,可以说,这是一部愤世之作,祖国的沦亡,纳粹的残暴,这一切无不严重刺激着这位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学者。同时,这部书也是布洛赫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为他所倡导的“新史学”思想的全面总结。可惜,书未杀青,甚至可能没有最终完成,布洛赫便惨遭纳粹的毒手。不久,法国光复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搜集到的残存遗稿整理成书,这部不朽之作才得以流传于世。该书译为中文仅有八九万字,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布洛赫借助于自己长期以来的治史经验,旁征博引,以具体的研究实例向读者们阐述历史学的高贵价值和自己毕生的治史心得,娓娓道来,读来亲切有味。正如他在“献辞”中

8、所说:“当年,我们切磋探讨,推诚相见,真是获益匪浅,本书仍将体现这种活泼而和谐的韵味”。又如在书中“导言”部分布洛赫声明:“本书并非完全,也不是主要为同行而写的。我认为,面对大众的好奇心,应当把史学的不确定性公之于世” 。在“导言”中,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提问(“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入手,首先指出历史在西方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继而向人们展示了历史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史学的主题和最终目的,承认作为一门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历史学还十分年轻,然而又不无乐观地强调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得以存在的理由,它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更新,通过逐步开拓史学的广度和深度,史学将愈来愈显现出其自身的不朽价值。

9、在首章历史、人、时间中,布洛赫深入剖析了“历史”一词在西方文明中的含义,认为历史的最初含义即为“探索”,历史学是一门研究时间中的人类的科学,而非人们普遍所认为的“过去”,强调古今是相通的, “各时代的统一性的如此紧密” ,反对那种割裂古今、过分突出近代而轻视古代的迂腐做法,提出把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延伸到当代,最后明确指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而只有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历史考察的问题。在第二章历史的考察中,布洛赫认为历史学家对过去的认识,基本上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轨迹的认识,因为考察历史的形式多是间接的,历史学家只有依靠目击者的记录或是当时人的叙述甚至后

10、人的再叙述等留下的种种证据和线索来叙述历史。然而近代以来大量出现的一种特殊证据考古资料,给历史学家直接考察历史提供了可能。这样,历史学家可以结合前人遗留的文献资料和新近发现的考古资料综合考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一点正和近代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的研究方法相一致。接着,布洛赫强调人们考察历史都是有目的的,提出一种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的史学方法,并且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史料和曲折反复的探究过程,历史学家必须具备多种知识和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才能在历史研究上取得有效进展。最后,布洛赫巧妙地结合实例,形象地勾勒出了作为考察历史的凭借证

11、据的流传情形,指出考察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认真深入地依据证据来考证史实。在第三章历史的考证 (这也是全书篇幅最大的一章)中,布洛赫首先详细地为我们描绘了考证学(考据学)在西方发展的源与流,指出长期存在的考据家与撰史者各自闭门造车、互不相能所带来的严重流弊,呼吁二者消除误解、抛弃偏见、坦诚合作以正确地揭示历史的真相。接着,布洛赫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史料观,他将史料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认为二者都需要加以考证,其中无意史料的可信度更大些,在考证出确是伪材料时要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这和陈寅恪先生的史料观相似: “然真伪者, 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

12、史上册审查报告 ) 。最后,布洛赫强调考据学是历史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辅助学科, “借助于考据学的不断进步,历史学将自豪地为人类开辟一条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崭新大道”。在第四章历史的分析中,布洛赫比较了历史研究中的两种基本态度评判与理解,指出评判的主观性及随之而来的冒险性,强调在历史分析中要更多地理解, “只有了解同类的其他事实,才能更好地了解任何人类事实” 。接着,布洛赫深入探讨了历史学上的几个重要的术语,如自由、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中世纪、无产阶级等,又分析了历史的分期问题。最后,布洛赫指出和其他科学一样,历史学的最终目标也是“逼近现实的轮廓”。在末章历史的因果(本章只有寥寥数页的内容,很可能是

13、作者未完成或是遗失所致)中,布洛赫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原因、条件、动机、理由等造成历史事实的解释因素,并且提出了人的心理对历史事实形成的影响,认为“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事实”,人类本身正是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因此, “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 ”以上大致从书中的各个部分对内容作了简单梳理,下面试着分析一下本书所体现出的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一、 历史学的地位及功用。(以下所引凡是未注明的均出自本书的“导言”部分)从书名为历史学辩护 ,我们即可感知布氏生活之时代历史学地位之不妙。西方的历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鼎盛时期曾经大放异彩,之后的整个中世纪,神学垄断了整个文

14、化领域,史学很难有什么成绩,地位就有点微妙了(一方面,中世纪文化凋敝,神学支配一切,所谓史学也扭曲得不成史学,另一方面,正如布洛赫所言“基督教就是历史学家的宗教” ,被基督教奉为圣书的圣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史书,所以说史学地位之微妙)。逮至近代文艺复兴之兴起,古典文化之重现,史学逐渐重新回归世俗社会并以再次人为中心,这才有了起色。随后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粉墨登场,史学之复兴可谓是蒸蒸日上, 整个 19 世纪被称为是“历史学的世纪”。尤其是以兰克( 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使得历史

15、学奠定了学科地位。然而,历史学在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流派纷呈的背后是壁垒森严、各执己见、自以为是、排斥异己、固守一隅、互不相能,不同的史学流派的史学观始终没能跳出狭隘片面的怪圈子。这正体现了历史学外在的繁荣下是内在的不成熟性。正如布洛赫所说“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历史学面对的是广阔的人类社会生活场景,历史研究决不允许画地为牢。布洛赫生活的时代,客观主义史学把持史坛,以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也名噪一时且影响甚广,许多人迷恋于孔德的以自然科学的机械标准来要求甚至研

16、究起了历史学,而历史学由于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被人们认为算不上真正的学科,更谈不上科学了,这样历史学的地位便岌岌可危。布洛赫借助于新出现的自然科学成果,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的相对论、气体动力论、量子力学等,认为“还是将确定性和普遍性是为度的问题更为妥当。我们感到,没有必要再把自然科学的那里引进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强加给每一门知识。因为即使在自然界,这种模式也不再通行无阻了”。当时在两次工业革命的迅猛推动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然而,正如布洛赫所言“这个可悲的世界尽管可以为科学的进步而自豪,却并没有为人类自身创造多少幸福”,虽然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的精神仍然处于沉闷和麻木状态,尤其在法国,历史学更是由于其不妙地位而受到严重贬低,轻视历史成为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之风,而当剧变出现时,人们又纷纷指责说是历史背叛了他们。二战中法国的迅速败亡即是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