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0097 上传时间:2017-08-0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6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__宋明理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3 课,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课标要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一、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1、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本身的缺陷。,佛教盛行的原因:统治者的提倡与支持;佛教本身的欺骗性;战乱频繁,人们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佛教适应了中国国情,渐趋中国化。,2、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新的发展。隋: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从内容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从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从影响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

2、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1.宋明理学,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二、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政治上,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经济上,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科技文化的进步。基础: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认识论:“格物致知”,南宋时期朱熹,集大成者,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

3、海外,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反省内心可得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宋明理学的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共同点:,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同属唯心主义。本质:都以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影响: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哲学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理、心)。(客

4、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识上:把握理的途径不同(格物致知、内心反省。,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有利于形成和谐意识有利于形成忧患意识有利于培养道德意识有利于培养自主意识,积极,充满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消极,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的作用,起到了毒害人民、强化封建统治的作用,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

5、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等人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2010年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C,2010年高考题选,(2010年广东文综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C,(2010年全国卷新,26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A,(2010年浙江卷,17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