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9987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部分:朝代顺序: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秦,西汉,王莽之乱,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夏朝:商朝:西周:夏 商王位世袭 1 内服和外服制度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2 所以,通过神权加强王权西周1 分封制:1 背景:社会动荡,周公分封2 概况:1) 对象:同姓分封(主体) 、功臣(异姓) 、婚姻(异姓) 、原来的附属国(异姓) 、 殷商(异姓) 、恢复被灭的古国(钳制商人)2) 内容:土地、人口、物资、武器3)义务:1 服从政令,重要官职要周王批准2 军事义务3 朝觐、交纳贡赋(特产、人口、俘虏)3 作用:1)周人势力扩大,西周成疆域最广国家2)统

2、治效果加强4 局限性:诸侯有独立性,易分裂割据5 概念:封邦建国,拱卫王室(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下属,尽权力义务维护统治)6 特点:1)周王是天下共主 2)分封对象多面3)权利义务是关键 4)层层分封,有等级序列2 宗法制:1 目的: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土地继承矛盾2 渊源:由父系家长制演变3 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度2)大宗(嫡长子)小宗(嫡长子同母弟和庶母兄弟)对立3)血缘与政治关系结合4 作用:1)保证贵族“世卿世禄”特权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5 概念:通过血缘亲疏,确立分配和继承制度3 礼乐制度:周礼,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的生活准则,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4 总结

3、:分封制确立统治秩序,宗法制维护分封制,礼乐制度是工具(分封制系大佬,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系工具)血缘 控制力商附属国 未必有 有限,自主权大周分封国 有一些有,同姓分封是主体 增强,承认周王权威,尽义务1 时间:公元前 20702 两个最:最早皇权 最早国家3 特点:公共权力 王位世袭1 时间:公元前 16002 人物:汤灭夏3 政治制度:1 内服和外服 2 神权色彩1 时间:公元前 10462 人物:周武王罚纣3 政治制度:1 分封制 2 宗法制 3 礼乐制度第二课一、东周春秋:1 时间:公元前 7702 特点:宗法分封制度遭破坏3 表现:周王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频频取代

4、大宗,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战国:1 时间:公元前 4752 特点:称“王” 、社会变革二、秦朝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变现:1 皇权至上1) 皇帝称号 2)皇位继承制 3)神化2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1)三公: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2) 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权力等方面即配合又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控在皇帝手中3 地方机构(郡县制)1) 皇帝命令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2) 官吏由中央任免,不世袭4 官员选拔与考察5 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概念:专制主义 和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影响:1 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皇朝基础,

5、促经济发展2 基本原则被继承,提高效率,强化对地方控制,对此后 2000 年中国政治与社会影响大重1 军事:筑长城抗匈奴,征西南夷、岭南2 交通:车同轨,修驰道和直道3 文字:统一文字,小篆(前)和隶书(后)4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5 思想:焚书坑儒,控制思想1 时间:公元前的 2212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 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以北4 原因:1 )策略得当(远交近攻)2)嬴政善于用人3)民心唤统一 4)商鞅变法使力上升5 意义:结束百年纷争,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秦统一六国中央决策方式,皇权至上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其他统一措施三、分封与郡县的利与弊利 弊分封制

6、 遥远地区分封皇子,有利于管理 1 血缘关系疏远,难于控制,诸侯易起异心2 天下大乱,权在诸侯郡县制 1 便于控制郡县的官吏,加强中央集权2 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基础1 缺乏政治基础,没有先例2 权在皇帝第三课(一) 三省六部制确立与演变1) 背景:秦三公九卿汉西汉:设“中朝”制衡“外朝” (三公) (汉武帝)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三省六部萌芽2) 完善三省六部制(魏晋出现,隋设立,唐完善)分工:3)演变:宋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事) 、三司(财政)元一省制(中央:中书省&地方:行中书省)4)影响:1)三省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

7、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成熟,对后世的国家体制影响深远(二)选官制度1)西周春秋:世卿世禄(世袭)2)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军功)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原因:军功爵制不适应和平年代需要做法:察举制:每郡每年相国家举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荐人才评价:一定程度满足官僚队伍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4)魏晋南北朝:九品正官制(家世门第)5)隋清:科举制原因:士族没落,凭门第和家世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要求过程:1 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分设不同科目举荐人才2 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3 唐代时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选官制度

8、评价:1 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2 促进官僚体制成熟 3 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4 协调社会矛盾(三)监察与谏议(目的:维护运转、保证廉洁与高效)秦御史大夫汉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管地方,统属于御史府隋、唐门下省(谏议与封驳)宋谏院(谏议) 、通判(地方)明清都察院(中央对地方) 、监察御史(中央对地方) 、六科给事中(六部) 、按察使司(省级机构中负责司法、监察)评价:1 积极:整顿吏治、维护统一、防止失误2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未能杜绝低效和腐败中书省(起草)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吏 户 礼 兵 刑 工皇帝第 4 课(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1)原因:刘

9、邦郡国并行制,产生王国问题2)措施:1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154 年)2 汉武帝加强集权措施(1)实行“推恩令” ,酎金夺爵(2)设“刺史”监察地方;3)利: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促社会经济发展。 弊:权力过于集中.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乘机乱政,导致政局长期动荡(二) 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1)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形成2)唐末,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3)五代十国:政权更替,人民困苦五代: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同时,南方各地和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4)实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三)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960 年,后周

10、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从“兵” “钱” “权”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2)措施:1 军事(1)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2)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3) “守内虚外”部署兵力2 行政:削实权: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文官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等3 财政:制钱谷:地方财赋多由中央掌握4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3)影响:1 利: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大大强化中央集权;2 弊:造成宋代积弱积贫(冗官、冗兵、冗费)3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体制体现新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四

11、)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1)废丞相1、概况:1380 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撤中书省、自掌六部2、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明形成内阁制度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兼协理章奏2、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3、此后:衙署和属官、 “票拟” ,但要批红3)清雍正设军机处1、过程:最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2、特点:品级不高,跪奏笔录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单元小结中央 地方 监察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 郡县制 御史大夫汉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郡国并行、推恩令御史府、刺史唐

12、三省六部 藩镇割据 门下省宋 二府、三司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谏院、谏院、通判元 中书省、宣政院 行省制明 废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使司清 设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一)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血缘和政权相结合(二)带有浓厚的部族、专制色彩(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利弊积极:1.政治:维护统一、社会稳定2.经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3.民族:加强民族交流、团结4.军事:抵御外侵、防止分裂割据消极:1.政治:中央:社会兴衰系于皇帝个人素质,

13、官僚主义地方:自主性、能动性受压抑2.经济: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文:禁锢思想;文化专制;抑制科技发展;延缓封建制度的瓦解第五课一、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名称 兴起 政治特点 文明表现 衰落克里特文明 约前 2000 年-前1700 年 君主制国家 王宫、陶器、象形文字、青铜器、金银制作前 1400 年迈锡尼文明 前 16C 君主制国家(尚武好战) 王宫、卫城、王 陵、泥版文书 前 12C二、古希腊城邦(一)城邦的概念(“城市国家”)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二)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地理环境 影 响多山少地 商业、贸易 公民政治的盛行三面环水、港湾多

14、航海业、海外贸易、海军 海外殖民扩张、与文化交流(吸取东方先进文化成果)(三)特征: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四)城邦的政体:民主制(雅典) 、贵族制(斯巴达) 、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政体类型政体类型 权利分配权利分配君主制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或基本没有贵族制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有所上升民主制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寡头制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没有权力僭主制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依据:公民参政权利的大小共同特点:公民政治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城邦本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五)公民政治1、公民含义:

15、具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2、影响: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提供经验借鉴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制度(经济是决定因素)海洋民族(希腊)地理环境-海湾分割成的小区域靠大海来沟通经济形态-以商业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活方式-人员交往流动瓦解着血缘亲族组织政治体制-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大陆民族(中国) 地理环境-中原地区有大江巨川的辽阔领域经济形态-属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活方式-人们格外安土重迁(安居不随意外迁)政治体制-更多地呈现出集权的倾向第 6 课一、从君主制到民主制过程(一)君主制:文明社会之初,君主专制、终身制、世袭制(二)贵族制: 前 8-前 7C 形成

16、,优点: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任期制、选举制缺点:维护贵族统治(三)民主制:1 梭伦改革(前 594)引向民主轨道 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公民权利、民众法庭(公民成司法主人) 、抽签选举、差额选举、按财产分级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影响:奠定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2 克里斯提尼改革(前 509 年)最终确立民主制 措施:“陶片放逐法” (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3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到极盛二、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一)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行政和军事机关1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程序:就某项议案展开雄辩,延长决策时间但避免了鲁莽行事2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3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人员的任职资格由民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