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83945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猴王出世》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猴王出世教学设计泉庄镇张庄小学 李同设计理念设计理念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特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 (201 版)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

2、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2、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出示

3、课题,谈话引入。一、出示课题,谈话引入。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 (板书课题。 )你们2知道猴王是谁吗?(孙悟空)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电视剧西游记 )那你们读过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学生对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课题简洁、省时,能更快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语: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

4、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出示自学要求)1、出示自学要求:(1)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 、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方法解决。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读通课文及理解生词,都是可以在预习时完成的。但基于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古代的白话文,难度过大,所以课上在读通、读懂课文上要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功夫。2、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导语: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特别认真!下面让我们在小组内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吧!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

5、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课文及检查生字词都安排在全班集中3解决,会大大降低检查的覆盖面,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这些内容都放在小学组内完成,由小组长负责。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一齐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权的过程中,使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3、组长汇报自学情况。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刚才检查自学的情况。注意说时要有条理,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 (为节省时间,只请一两名说即可)【 【设计设

6、计意意图图】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投影出示:“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整体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精读分析、组内讨论、全班交流。三、精读分析、组内讨论、全班交流。默读课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语文课文的学

7、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精读分析”环节,我只设定了一个问题,而用这一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导语: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让4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出示问题: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1、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石猴出世很神奇。品味语言: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语言描写中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2、结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乐,也

8、从中感悟出石猴很爱交朋友。品味语言: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加上自己想象说一说。(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3)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排比句)(4)品味语言,再读此句,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5)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旁,做阅读批注。 (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6)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

9、叫经典。【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读中感悟古代白话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3、结合第三自然段,体会石猴勇敢,勇于承担责任。品味语言: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 、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险)(2) 、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指名读。54、结合第四自然段,体会石猴动作敏捷及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点。品味语言:A、石猴是怎样跳入洞中的?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1) 、找出此句中的动词:瞑、蹲、纵、跳。(2) 、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石猴动作十分敏捷,本领过人)

10、B、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指名读。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 :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做到“润物无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5、结合第五自然段,体会石猴聪明,有大将之风。众猴进入水帘洞后是怎样的表现?投影出示:“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1)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句后,加上想象说一说。(2)再次读此句,

11、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众猴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石猴是怎样说的呢?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师: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 ,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众猴对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从)6【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 :此句也是名著中极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充分体现出了猴子好

12、玩耍的特点,是学生感悟名著语言的好机会。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吗?这是谁的功劳?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获。【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 :此问题与引入时“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相照应,在前后对比中,更能体会出名著的魅力是影视剧所不能替代的,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2、课下读一读西游记原著中的其它故事。【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 :作业设计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1、猴王出世出世神奇 勇敢仙石迸裂 自由快乐 无私 寻源称王身手不凡 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