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7695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 世纪末,省委、省政府从协调经济、环境、资源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设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函2000453 号文件批准黑龙江省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建设生态省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我省进入 21 世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系统工程。生态省建设是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生态省建设是主动参与 21

2、世纪趋于一体化的全球经济,改善我省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外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生态省建设是我省乃至全国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要求,是在 21 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资源日趋短缺的大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省建设要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经济潜力,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省。本纲要是在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是生态省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一、生态省建设的背景

3、21 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进入当今世界的主导学科群,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群众性的环境运动正在兴起。生态文化已初步形成时代的潮流。(一)国际环境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全球渗透与普及,经济的涨落和技术创新的波动形成规律性的关系。生态省建设为应对加入 WTO 后面对的挑战创造优势条件,其实质就是适应世界“科学进步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规律。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穷地区,对保护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共识。这种在共

4、同生存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奏。生态省建设是一个伴随着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二)国内环境1993 年我国编制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几年来,我国在环境污染的治理、矿产资源的保护、天然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总的趋势是,环境保护的进程,正在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生态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执行,对破坏资源的行为将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在未来 10年将基本上控制住资源

5、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蔓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污染、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现在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环境革命的绿色浪潮风起云涌,它所牵动的是经济、生态、社会的生态文明。我国可持续发展实施不同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具有经济区位、人才和高科技的优势,已经形成我国经济高位的发展态势。西部具有地缘优势,自我国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国家投资重点西移,并获得了国内外的支持,这些必将加速西部摆脱贫穷、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我们只有抓好生态省建设,调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

6、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三)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1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我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大、小兴安岭及三江湿地对我国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建设生态省,对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加入 WTO 后,获得了与其他成员国共同享有的权力、义务和平等的国际贸易机会。但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然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赢得“绿色护照”,必须发挥黑龙江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绿色经济,把我省产

7、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生态省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建设生态省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和无废物生产,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围绕生态省建设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代表着新世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全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形成新的价值观、财富观、道德观、法制观;建设生态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切实地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而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最终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2有利条件(1)

8、资源环境条件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美丽富饶,国土面积 454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 473%,居全国第五位。总体地貌特征为两大山地、两大平原以及其间的过渡带漫川漫岗区。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其中松花江流域占全省面积 592%。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为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以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林及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著称,具有丰富的林木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省及东北平原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是我省 90%以上河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松嫩平原,为我国六大草原之一,具有典型的草甸草原自然景观,草场集中连片,草质优良,

9、种类丰富,为我省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基地。三江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平原湿地,建有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农垦基地,原始湿地及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国际意义。主要农业区,位于两大平原及漫川漫岗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60%的农田建立了防护林体系,20%的农田具有较完善的水利设施。全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带性和典型性特征明显,整体生态环境稳定。全省森林覆盖率 419%,森林面积和畜积分别占全国总量 14%和 25%;耕地面积 1177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 114%,居全国第一位,人均耕地 031公顷,为全国人均

10、耕地的 39 倍;草地面积 433 万公顷,是我国 10 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十三位;天然湿地面积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 10%以上;有高等植物 2400 种,脊椎动物 600 余种;各种矿产 131 种,其中石油、煤炭、黄金、石墨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多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保”工程、草原改良、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生态农业及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固废的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了新的水平,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

11、达标率有所提高,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有所下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所强化。(2)经济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 10 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圆满地完成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建设生态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大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小型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恢复性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一、二、三产业结构已调整到 109:586:305,并发挥比较优势,向优势产业集中。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 300

12、 亿公斤以上,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效益农业已经启动;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石化、食品为支柱,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新增长点的黑龙江省特色产业群体。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医疗保健改革也取得可喜成绩,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有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55 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 10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580 元,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91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148 元,全省居

13、民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3)我省具有生态省建设良好的周边环境。我省与俄罗斯有 3000 多公里的边界线,与吉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相邻,周边生态环境良好。3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自我积累能力不足;环境历史欠帐多,资源利用与保护不协调,森林过伐严重、质量下降、功能减弱;草原超载过牧,“三化”严重,湿地面积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来引发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化肥、农药、农膜使用不当及污染较重的乡镇企业盲目发展,导致农村生态

14、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绿化面积与绿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管理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监测手段和信息系统落后等。上述问题,既是主要限制因素,也是我省生态省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我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生态保

15、护和环境建设,以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为主线,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我省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在不同的生态经济区,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协调统一。2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认识

16、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局部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坚持突出区域特色与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立足于我省“大森林、大农田、大草原、大湿地”的地域特色,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因地制宜地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绿色技术,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5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生态省建设要与全省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科学规划。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分期推进,逐步实施,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经济示范体系。6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按照“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