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675863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9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_(2)乃持项王头视鲁:_(3)乘埶起陇亩之中:_(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_(5)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_(6)问一田父:_同“徭”,徭役同“示”,出示,展示同“势”,形势 同“值”,当 同“悟”,醒悟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7)骑皆伏曰:_(8)羽岂其苗裔邪:_同“服”,佩服同 “耶”,语气词,吗项籍少时:_ 战少利:_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_ 亡其两骑:_

2、 2.一词多义(1)被项王身亦被十余创:_ 忠而被谤:_ 被发行吟泽畔:_ 遭受表被动披使灭亡损失少年稍微(2)亡(3)少及其死,鲁最后下:_ 以故汉追及之:_ 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_ 等到及3.虚词归纳赶上趁着4.古今异义词(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古义:_今义:_(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古义:_今义:_(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义:_今义:_学习认字与写字。学习书本。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古义:当地的土著丁壮。客人。 弟弟、儿子、侄子等,泛指子侄辈。身边的下属。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古义:_今义:_(5)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古义:_今义:_(

3、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_今义:_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快速战斗。山的东边。山东省。土地方圆。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年高有德行的人。年纪大、辈分高的人。比喻微小的权势。长度(多指一件东西的长度)。治理。筹划、组织并管理。(7)吾知公长者古义:_今义:_(8)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古义:_今义:_(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义:_今义:_在此,这时候。 意气激昂。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悬赏征求。买。自己立自己。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10)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古义:_今义:_(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古义:_今义:_(12)放逐义帝而自立古义:

4、_今义:_大方,不吝惜。(1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古义:_今义:_才能和勇气。才华。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毋妄言,族矣:_(2)梁以此奇籍:_(3)(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_(4)项王军壁垓下:_(5)马童面之:_名词作动词,灭族意动用法,以为奇(与众不同)名词作状语,用膝盖皆为名词作动词,军,驻军;壁,筑营垒名词作动词,背(向)(6)豪杰蜂起:_(7)五年卒亡其国:_(8)奋其私智而不师古:_(9)怨王侯叛己:_名词作状语,如蜂一样使动用法,使灭亡意动用法,以为师使动用法,使埋怨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项籍者,下相人也:_(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

5、将王翦所戮者也:_(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_(4)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_(5)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_(6)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_(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8)乃谓其骑曰:“何如?”:_(9)与籍避仇于吴中:_(10)项王军壁垓下:_(11)乘埶起陇亩之中:_(12)饮帐中:_(13)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_(1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_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1)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译文:_(2)楚战士无不

6、一以当十。译文:_(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_前来救援驻扎巨鹿的诸侯军有十余个营寨,没有哪一个敢放兵出战。楚军战士无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呢!(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译文:_(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译文:_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我听说汉王用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这份好处。背景展示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既是一个力拔山

7、、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知人论世名言警句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品读研讨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少怀壮志项羽本纪少时学书、剑、兵法的态度见秦始皇出游时的壮言胸怀大志才智非凡叱咤风云巨鹿之战、树立神威勇收失地、威退汉军慷慨悲歌、霸

8、王别姬英勇无比霸气十足垓下之战东城快战、英勇无敌悲壮收场、乌江自刎慷慨悲壮豪气冲天2.初读感知作者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刻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答案 (1)项羽少时的言行;(2)巨鹿之战;(3)垓下之围;(4)史官论赞。1.作者对巨鹿之战与垓下之战的描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描写?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1)巨鹿之战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突出了项羽面临失败的气度。巨鹿之战句式短促,节奏感强,语气紧迫而连贯,句式灵活而多变,表现了紧张的形势以及楚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垓下之战句式舒缓,如项羽悲歌段与回答船公段,集中表现了项羽内心的沉痛和赴死

9、的从容之态。(2)巨鹿之战文字精简,垓下之战详尽,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目的是突出项羽人生的悲剧性。2.你认为项羽的性格与他的失败有着怎样的关系?答案答案 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性格中的缺陷,项羽的悲剧是一种性格悲剧。本文多次出现“此天之亡我”句,体现了项羽自以为是、不知反省的性格,这是他失败的一大原因;在鸿门宴中,他的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另外,史记的其他部分记载了刘邦被困荥阳时,项羽胜利在望,可刘邦用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的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归乡,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多疑好忌使他失去谋臣;项羽还坑杀秦军俘虏,这种暴戾的性格使他难抚民心;项羽还曾在盛怒之下下达了次日早上攻打刘邦的命令

10、,结果项伯对他说了一通话之后又取消了军令,可见他没有主见,喜怒无常。3.项羽与刘邦,谁是真正的英雄?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答案 认为项羽是英雄的理由:(1)英勇神武,气吞山河,有英雄之气概;(2)有一段缱绻动人的爱情故事,有英雄之情怀;(3)耿直正派,不耍阴谋诡计,有英雄之正气。其他如讲信义、活得有尊严等等。认为刘邦是英雄的理由:(1)入关,约法三章,其志气可嘉;(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勇气可嘉。其他如头脑灵活、会用人、做事果断等等。4.怎样理解司马迁最后的点评?答案答案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

11、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可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未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延伸探究答案答案 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