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7212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专家讲座整理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学习心得2010 年 10 月 13 日下午,我在理教113 教室聆听了苏培成先生关于汉字简化的讲座,之后又学习了人民网上发布的苏先生的文章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获益匪浅,感想良多。我的专业是古典文献,理论上说古文字学应该是我的基础课程,但这门功课我学得并不好,而“ 现代汉字学 ” 更是完全不懂。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于汉语言文字学的兴趣,尽管只是在很浅的层面上, 达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近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一些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常常涉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自己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浅层次的思考。此处结合苏先生的文章写成札记若干。一、关于汉字的性质及

2、其优缺点苏先生的文章一开始先讨论了“ 汉字的性质 ” :“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字形包含有字义的信息,便于传递丰富的汉文化。可是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不便。”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汉字的性质以及优缺点。关于这个问题, 尤其是汉字的优点和缺点,苏先生的文章讲得很清楚,此外很多专家学者也都有专门的论述,我没有什么新的见解,此处就不赘述了。这里主要想说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感受。我在教学中常跟学生们说,虽然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都用电脑输入了,但大家还是要尽可能多动笔写字。在电脑上输入英文和输入汉字不同:英文只有26 个字母,只要经过简单的学习,你在动笔时就不大可能忘记其中

3、的一个字母怎么写。同时,英文是表音文字,会读,基本就会写。 但汉字不同, 我们现在输入汉字采取的主要是拼音输入法(因为它比五笔输入法更容易掌握,这可以作为拼音文字比汉字容易掌握的佐证),但会读远远不意味着会写。因为汉语基本音节数量少,同音字多,而且汉字字形比较复杂,形近字多,这也增加了识记的难度。关于汉语里同音字的统计,我查到了几组数据:一个是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中提到的:“ 现代汉语里同音字特别多。普通话里有字的音节大约1200 多个,一般字典、词典收字大约 8000 10000 个,平均一个音节负担七八个字。当然不可能,平均 ? ,有许多音节只有一个字,有不少音节有十五六个字,新华字典(19

4、62 年版)里 zh 这个章节有38 个字,外加9 个异体字。 ” (1)新课标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里的说法和吕先生比较接近:“ 普通话中一共有1200 多个音节(算上不同声调的区别)。但是汉语里的字却要比这个数量多得多。 如果按 1 万个汉字计算, 那么每个音节平均也要负载8.3 个汉字。 这说明汉语中的同音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 (2)另一个是在网上查到的,文章的作者称“ 以新华字典第10 版所收汉字为调查对象,以EXCEL 电子表格为统计工具,对字典中所收的汉字进行了一网打尽式的统计” 。统计的结果:汉语共有基本音节(不含声调的音节) 415 个。这 415 个基

5、本音节共拥有8684 个汉字(多音字重复统计),平均每个基本音节拥有汉字20.9 个。此外,汉语共有标准音节(带声调的音节)1319 个。这 1319 个标准音节共拥有8684 个汉字(多音字重复统计),平均每个标准音节拥有6.58 个汉字。其中有50 个以上汉字的标准音节共有4 个,分别是y,72;x,67 ;b ,52;y ,51,占所有音节的 1.25% ;只有 1 个汉字的标准音节共有248 个,占所有音节的18.8% 。 (3)两组数据,前者为估算,后者为精确统计,结果有一定差别,但所反映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汉语里的同音现象。由于同音或者音近而写别字,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犯的错误

6、。比如一次课堂练习,我的一些学生就在崭露头ji o() 、谈笑风shng () 、鸠占 qu ()巢等题目上“ 一 chu() 莫展 ” 。 如果再碰上音近又形近的来凑热闹,比如 “ 好高 w () 远” 和 “ 趋之若 w () ” ,到底哪个是 “ 骛” 哪个是 “ 鹜” ,区分起来就更是头疼。(这两个字不仅现代人头疼,古人也分不清楚,两个字在时代稍晚古书中有通用的现象,但从两个字的形符来看,说是通用, 其实应该是误用。 )写别字的原因,刨掉偶然因素之外,我认为主要有两条:第一是没有意识到“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 ,确切地说是忽略了不同字形区别意义的功能,对于很多同音字,我们是可以做到

7、“ 据形辨义 ”“据义推形 ” 的。第二,学习语文时只满足于会读,懒得动笔,以至于常常提笔忘字。 甚至有些学生学语文就只是默看,感觉差不多眼熟了就行,读都懒得读,于是连很多字念什么都不明确,一下笔更是错得不着边际。2009 、2010 两年,我都参加了北京市的高考阅卷,阅的都是主观题,在我看过的试卷中,一眼看不出错别字来的大约不足三成。比如非常简单的 “ 贡献 ” 二字,有把 “ 贡” 写成 “ 供” 的,有把 “ 献 ” 写成 “ 现” 的,还有两个字一起错的。再如 “ 伏笔 ” 的“ 伏” ,有写 “ 辅” 的,有写 “ 浮” 的,有写 “ 佛” 的,有写 “ 俘” 的; “ 铺垫 ” 的

8、“ 铺” ,有写“ 扑” 的,有写 “ 辅 ” 的,有写 “ 捕” 的,“ 垫” ,有写 “ 店 ” 的,有写 “ 甸” 的,有写 “ 堑” 的,有写 “ 塾”的。 至于 “ 线所 ”“报达 ”“潜服 ”“借荐 ”“吊鱼 ”“竖敌 ”“高瞻远嘱 ”“一世同仁 ”“不则手段 ”“呈上启下 ”等,更是让人看得哭笑不得。值得注意的是,同音字多,字形复杂又常常被作为汉字的“ 罪状 ” 提出来,以至于有人认为拼音文字的优越性要远远高于汉字,甚至主张走汉字拼音化的道路。这种说法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的,最初坚持这一说法的人,到后来观点上也有一些变化。以吕叔湘先生为例。吕先生在1946 年发表

9、过汉字与拼音字的比较一文,以主客谈话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极力赞成拼音字,措辞也很激烈。 这可以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钱玄同等人激进思想的延续。而在1983 年这篇文章收入吕叔湘语文论集时,吕先生补记道:“ 校对时重读这一篇,觉得如果现在来写这个题目,论点不会有大改变,但是措辞会两样些。” (4)实际上吕先生在20 世纪 60 年代写成的语文常谈中,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语气已经不那么激烈了,比如涉及汉字的缺陷,只是说“ 汉字为汉语服务也并不那么尽善尽美” (5)之类,但在谈到汉字改革时仍然认为“ 简化汉字只是一种治标的办法” ,“ 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得搞拼音文字” (6) 。而

10、再看吕先生1987 年 1 月 6 日发表在 光明日报上的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与30 年前的文章讨论的是同样的问题,甚至连标题都基本相同,篇幅短小得多,观点也显得十分平和:“ 汉字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拼音字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其实无论是汉字还是拼音字,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分不开,有这么个优点,就不免有那么个缺点。而且,汉字的优点恰好是拼音字的缺点,汉字的缺点也就是拼音字的优点。” 下文又分别罗列了汉字与拼音字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在文章末尾总结道: “ 我把汉字和拼音字的利弊得失做了一番比较。算起总账来,究竟哪个合算?这可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也不作结论。我本来就没有这个打算。” (7)我在

11、课后也向苏先生提出过关于汉字拼音化的问题,苏先生的回答很含蓄:“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是大不可能的,但以后的事情不好说。” 我基本认同吕叔湘先生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意见: “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优缺点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可以尽善尽美,至于同音字多、字形复杂, 这是汉字固有的特点,如果非说是缺点的话,那也是与汉语的超越时空和区分同音语素的优点相伴生的。在这个问题上, 很难说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为无法量化,也没有哪个部门敢打保票,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国民生产总值就一定能上涨多少多少。我们现在所要做的,首先应该是加强学习,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二、汉字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12、是由繁到简苏先生的文章里又谈到了“ 汉字发展中的新旧交替” , 其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这一点可以有力地驳斥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主张“ 恢复繁体字 ” 的论调。 持此论调者认为繁体字更能反映汉字表意的特点,如果照这么说, 最能反映汉字表意特点的当然是甲骨文和金文,那我们为什么不恢复到甲骨文和金文去而仅仅止步于繁体字呢?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它的功能是记录和传播语言,在其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书写简易应该是其最重要的需求。从汉字的发展历程来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象形程度不断降低,而书写则基本上是越来越简易的。裘锡圭先生在总结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时说:“ 古文字所使

13、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 隶书写起来,要比古文字方便得多。由古文字变为隶书,应该看作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一次简化。从表面上看,楷书对隶书的改变似乎不大。但是楷书的笔画书写起来比隶书更加方便,所以由隶变楷也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 8)裘老在这一段话中多次使用了“ 简化 ”“方便 ” 这样的词,非常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为书写方便而进行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大势所趋,古往今来皆如此。 裘老是古文字学界的泰斗,通过对汉字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明确指出“ 汉字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简化” (9) ,同时也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

14、来的文字改革工作。(10)而文字学概要整本书的书稿,除了因为解释字形的需要所必须使用繁体字的地方之外,都用简化字抄写而成,也可以看作是裘老支持文字改革的身体力行。由此看来,提倡“ 恢复繁体字 ” 的人,不是有文化,而是书读的少却愣充有文化罢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其实绝大多数是古已有之。我在阅读古籍时就常常看见一些原以为是当代才出现的简化字形,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看多了才释然。有些学者为了探究现行简化字的来龙去脉,以1986 年新版简化字总表为准,从总表的第一表、第二表中选取 388 个字头(含简化偏旁)进行了现行简化字的溯源研究。这项研究所得出的数据如下:现行简化字始见于先秦的共49 字

15、,占所选388 个字头的12.63% ;始见于秦汉的共62字, 占 15.98% ; 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共24 字, 占 6.18% ; 始见于隋唐的共31 字, 占 7.99% ;始见于宋(金)的共29 字,占 7.47% ;始见于元朝的共72 字,占 18.56% ;始见于明清的共 74 字,占 19.07% ;始见于民国的共46 字,占 11.86% ;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截至 1956 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的1 个字,占0.26% 。研究结果令人信服地证实: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历代的“ 俗字 ” 和“ 手头字 ” ,即历代简体字;有一些来自草书和行书;还有一些竟还是“ 古本

16、字 ” ,比它们的繁体的历史或“ 资格 ” 还要老得多。 ( 11)由此也可以看出,删繁就简是历朝历代对于文字的一致追求。关于汉字变化发展的趋势,还要附带说到另外两个问题。第一, 汉字总体来说是按照由繁到简的趋势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偶有繁化的现象。裘老指出: “ 字形繁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纯粹是外形上的繁化,一类是文字结构上的变化造成的繁化。 ”(12)当然,后一类主要是加旁字,有人认为加旁字的出现是顺应汉字发展的“ 区别律 ” (13) ,但裘老认为“ 我们应该把这种加旁字的出现解释为文字的分化或汉字字数的增加,而不应该解释为字形的繁化” (14) 。我认为裘老的观点更有道理。裘老又把纯粹外形上的繁化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如古文字中的“ 肉” 和 “ 月” 、“ 上” 和“ 二 ” 、“ 玉” 和 “ 王” 的书写形式太过接近,容易混淆,因此要繁化加以区别;一种是书写习惯上的变化,但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都被淘汰。这里还应该补充一种,就是周有光先生所说的“ 主要是由于美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