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透镜课后巩固练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68817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透镜课后巩固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1透镜课后巩固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1透镜课后巩固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5.1透镜课后巩固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1透镜课后巩固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透镜课后巩固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5.1 透镜 课后巩固练习1 、下列光学仪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A、凹透镜B、平面镜C、凸透镜D、凸面镜2 、会聚光束经过一块平面镜反射后()A、变成发散光束B、变成平行光束C、仍是会聚光束D、可能成为会聚光束,也可能成为发散光束3 、下图所示四个透镜中,与其它三个不是同一种透镜的是()A、B、C、D、4 、下列作图中,有错误的是()A、B、自由下滑物体的受力杠杆力臂C、D、经凹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的光线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上B、凸透镜有一个焦点,凹透镜有两个焦点C、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D

2、、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一定不可能相交于一点6 、要想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经过某光学仪器变成平行光,应该把灯泡放在()2 A、凸透镜的焦点上B、凹透镜的焦点上C、凸透镜的光心上D、凹透镜的光心上7 、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A、f B、L C、f+L D、f-L 8 、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C、折射光束比原来

3、的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 108km/s C、使用照相机时,人与透镜的距离应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D、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10 、 王有同学想制作一个平行光源,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做法,你认为可行的是 ()A、选用凸透镜并把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B、选用凹透镜把灯泡放在焦点上C、选用凸透镜并把灯泡放在离凸透镜的焦点比较近的地方D、选用凹透镜并把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11 、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A、a B、b 和 d C、c 3 D、d 都是凸透镜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A、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大干入射角C、平面镜成的像可用光屏接收D、电影银幕粗糙是为了利用光的漫反射13 、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A、大于 10 cm B、小于 10 cm C、大于 20 cm D、在 10 cm 和 20 cm 之间14 、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 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

5、散作用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15 、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 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A、a B、b C、c D、d 16 、下列常用的光学元件中,能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A、平面镜B、凸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4 17 、在光学元件中,对光具有会聚作用的一组是()A、凸面镜、凸透镜B、凹面镜、凹透镜C、凹面镜、凸透镜D、平面镜、凸透镜18 、 如图所示两条光线是从同一点光源S射向凸透镜的两条光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光源 S 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B、点光源 S 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C、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交点可能在主光轴上D、两条光线经凸透镜后可能不交于一点19 、凹镜是球面镜的一种,如果在球心放一个点光源,那末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镜反射后将()A、经原路射回B、会聚在焦点C、成平行光线D、成发散光线20 、下列关于透镜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A、凸透镜是很厚的透镜,凹透镜是很薄的透镜B、透镜只能用透明玻璃制造C、王红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D、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