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662981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 会 主 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三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重点: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2.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材整理1 1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 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 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 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结果

2、: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 3政治改革(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4 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5 5结果(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教材整理2 2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 1前期改革(1)内容: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调整,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

3、济体制”。(2)作用2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 2后期改革(1)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教材整理3 3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 1经济改革(1)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2)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 2政治改革(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倡导“民主

4、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 3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 年 8 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解体:1991 年 12 月,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轻巧识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 。课中思考 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

5、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的认识。【提示】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民族矛盾越来越严重。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

6、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4.1991 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探究点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史 料解 读史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 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

7、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史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三个阶段,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20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 。4第三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

8、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提示】 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史论拓展】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比较项赫

9、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相同点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同点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10、 【导学号:68230111】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5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题模板】抓关键关键信息: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排易误B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包含经济领域的改革,故 D 项错误验结论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 A 项正确【答案】 A1 1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

11、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 A 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答案】 A2 2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 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节” ,明显地反映出

12、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排除A、C、D 三项。【答案】 B3 3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6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 A、B、C 三项均可排除。这三次改革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 D 项。【答案】 D4 4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

13、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19761980 年19811985 年19861990 年1990 年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 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 项发生在 1991 年,B 项发生在 19531964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故选 D 项。【答案】 D5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

14、P 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 年下台: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 年下台:1982 年材料二 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7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 1986 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 ,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解析】 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中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