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660878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测评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测评 人民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82018 版高中历史版高中历史 专题专题 4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2 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业分层测评工具的进步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必修人民版必修 2 2 (建议用时:30 分钟)学业达标1 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的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是(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解析】 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 A 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B、C、D 三项。【答案】 A2 2近代

2、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 , “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 题干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由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选 D 项。【答案】 D3 3从 19 世纪末自行车从西

3、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 80 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故选 C 项。2【答案】 C4 41872 年,上海公共租界

4、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 “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于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 “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已经在上海逐步确立,故选 D 项。【答案】 D5 5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 ) 【导学号:68230064】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社会剧变导

5、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 “眼见双轮驰”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描述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 A项。B、C、D 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答案】 A6 6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解析】 航海事业与“铁索”无关,且其时效性很差,故 B 项错误;航空事业虽时效性强,但是其也与“铁索”无关,故 C 项错误;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不强,也与空

6、中“铁索”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A能力提升7 7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巾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是指( )3A电车 B有线电报C电话D无线电报【解析】 A 项是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19 世纪 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 B 项符合题意;C 项是有声通信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是在 20 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答案】 B8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

7、0065】材料一材料二 李鸿章指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西方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 ”由于开设电报利于防务、外交和商务,清政府便下令沿海疆吏设法兴办。1881 年,李鸿章架设了北塘直达天津的电报线。到 1892 年,经过 10 多年努力,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电报。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材料三 1888 年,总长 2 000 米的清朝宫廷专用铁路建成,行驶在上面的是李鸿章为慈禧太后从德国精心定制的专用列车。因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 ,故不用机车牵引,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走。(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简要概括近代中

8、国交通与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原因。(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近代电报发展的哪些信息?(3)材料三所述的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即可归纳;第二小问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从李鸿章办电报的目的、清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以及当时电报开设状况等三个角度考虑。第(3)问从当权者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考虑本题的答案。【答案】 (1)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邮政等方面。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来交4通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大力提倡。(2)李鸿章从军事防务的角度出发,极力主张在中国开设有线电报;清政府也很支持开设有线电报业务;到甲午战争前夕,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有线电报。(3)问题:反映了当权者的愚昧和迷信。认识:观念的落后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阻力;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的艰难曲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