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660751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 人民版选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2.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教材整理 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 439 年统一北方。(2)矛盾Error!(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教材整理 2 改革的内容措施具体内容历

2、史意义经济均田制雏形:计口授田, “劝课农桑”内容Error!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治整顿吏治原因:吏治混乱、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矛盾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原因: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有利于推进改革2洛阳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概况:493 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化革除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

3、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 P29“学习思考” ,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阅读教材 P30“学习思考” ,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

4、取的?【提示】 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3)阅读教材 P31“学习思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并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迫使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2.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有利于加强

5、中央集权,巩固北魏政权。 4.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35.移风易俗推动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促进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探究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 料史料一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解 读根据史料一中“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 “经济剥削” “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来分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及表现。史料二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

6、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 老 ,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根据史料二中“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善谈庄 老 ” “马上口授不改一字”等信息可知,孝文帝对汉族文化有高深造诣。【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提示】 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2)根据史料二,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养的关系。【提示】 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论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

7、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4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氏文明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探究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史 料史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

8、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解 读根据“受露田” “诸宰民之官给公田”等信息可知,史料一反映的是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史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根据“宜改姓元氏” “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史料反映的是革除旧俗的措施。【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提示】 措施:均田制。积极作用:有利于北

9、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史料二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史料二中找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提示】 改革:采用汉制,改汉姓。依据: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史论拓展】 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重点(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主要内容:俸禄制、均田制。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主要内容:迁都洛阳和包括仿汉制、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5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

10、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

11、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二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规范解答】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主要从经验借鉴、习俗束缚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从制度创新、变法功效上归纳。第(2)问

12、的第一小问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纳。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归纳;第二小问主要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等方面分析。【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6(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

13、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解析】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十分尖锐。【答案】 D2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 ”根据材料判断“事”是(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C重订官制礼仪D实行汉化【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可知, “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选 A 项。【答案】 A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

14、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 )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答案】 C4把鲜卑族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A讲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改籍贯【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 ,A、B、D 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为紧密的应是 C 项。【答案】 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7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均要求紧扣材料。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答案】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理解上的民族隔阂。(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