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46289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51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心理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笔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概论1、 定义: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科学。是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 三门交叉学科。2、 研究内容、基本观点:内容: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言语、思维、动机、情绪、睡眠、觉醒、心理障碍。基本观点:心身关系心身关系二元论:心身关系平行论、心身关系交叉论心身关系一元论:心身是同时的3、 脑研究的历史:分为六个时期3.1 自然哲学理论:精神为心3.2 脑机能定位理论:19 世纪提出,心理活动与脑有关。切除法、临床观察法、解剖学脑等势学说:由施拉里提出,脑是等位性、整体性的3.3 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生理实验3.4 细胞神经生

2、理学理论:用电生理学技术,发现神经细胞的“全或无”现象,局部反应3.5 化学通路学说(分子阶段):组织化学、生物化学技术、荧光技术(标记)应用3.6 当代神经科学:克隆技术、脑成像技术、核磁共振4、认知神经科学:4.1 认知心理生理学:以人为实验对象,进行整体水平上的无损伤实验4.2 认知生理心理学:以高等动物为实验对象(灵长类),可进行有损伤实验,局部分子的研究4.3 认知神经心理学:以局部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4.4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正常人类被试的复杂社会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意识、宗教、道德、成瘾、爱情、赌博)4.5 认知神经生物学:以低等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认知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水平机

3、制4.6 计算神经科学:吸收以上相关学科数据,采用数学分析和建模途径,揭示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层次上的组件(分子、细胞、脑区、全脑)去实现人类的认知活动。第二节生理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1、心理活动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是脑对外界世界的反映过程。这一过程始于外部世界引起的感觉,结果表现为对外部刺激的反映(动作、行为或情绪、语言反应等),中介于每个人的人格特征。2、精神病与精神病学知识:2.1 精神病:知、情、意的活动发生质和量的改变(心理行为异常),主要为脑部病变,叫做精神病。精神活动异常也许与生理异常有关。2.2 精神病学:研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愈后、预防、发病机制。2.2.1 病因:

4、 a 生物因素:遗传(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体质(机能状态和躯体状态)和性格、(心理特点)因素、性别和发病年龄、躯体因素(感染、躯体疾病、中毒、颅脑外伤)b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生活事件、自然灾害、文化环境2.2.2 分类: a 躯体器质性精神病b 外生性(心因性)精神病在人格发育不成熟、不完善的基础上,不良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c 内生性精神病脑代谢异常,但在脑部观察不到病变。2.2.3 常见症状:( 1)认知过程障碍a 感知觉:错觉(有刺激)、幻觉(无刺激) 、思维化声、思维显形b 注意障碍:被害妄想者注意增强,抑郁者注意减弱c 记忆障碍:记忆增强、减弱,顺行或逆行性遗忘,虚构

5、,幻想d 思维障碍: 联想快速 (躁狂症)、联想迟缓 (抑郁、 痴呆) 、联想中断、 象征性思维、 语词新作、关系妄想、思维从属、智力障碍( 2)情感过程障碍情感高涨(情感长时间保持上升、高涨(狂喜、欣快、极度快乐状态) 、焦虑、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爆发( 3)意志意志增强、减退、消失2.2.4 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不明的疾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 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缺陷。病因:多因素共同作用,具体因素不明,遗传,性格多为内向型,多发病在青壮年(20-30) ,心理因素多为经历重大事件,社会环境农村多于城市临床表现:早期:强迫、神经衰弱、敏感多疑发

6、展期:涉及精神病人大多数症状,情感障碍(与意识活动,周围环境不协调)后期:衰退,人格幼稚化,孤独,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症状消失类型: a偏执型(妄想型)25-30 岁人数最多,症状以妄想为主b 单纯型多为青少年发病,精神作用减弱c青春型精神作用加强d 紧张型青少年中年愈后:与类型有关,紧张型妄想型、青春型单纯型 有家族史,原因不明3、神经病与神经病学:神经病:由于神经系统或骨骼肌的病变,导致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反射障碍,也可能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即精神症状。神经病学内容: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物体、熟人)4、 脑形态学基础知识4.1 解剖学知识a.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

7、统和外周神经系统。b.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脑又可分为端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椎管内的脊髓分31 节。端脑主要部分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中脑、桥脑和延髓统称脑干,上接间脑,下接脊髓,被称为生命中枢。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1)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2) 上丘脑参

8、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3)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c.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 12 对脑神经和31 对脊神经组成, 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 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d.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 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 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作用增强,副交感神经作用减弱,分解代谢增加,睡眠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e.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

9、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1)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神经核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合。(2)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f.大脑髓质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它部分联络纤维:连接本侧大脑半球皮质区域连合纤维(胼胝体)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皮质区域g.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分别为额叶 (运动中枢)、颞叶(听觉中枢) 、顶叶(感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大脑分为两半球,左半球负责语言、逻辑,右半球负责艺

10、术。4.2 细胞学知识在细胞学与超显微结构学水平上,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 1)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系统框架,并对神经元发挥组织营养的功能,不直接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 2)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其中胞体和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 2050 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突触前兴奋的神经冲动并不能跳越突触间隙直接传向突触后成分,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化学传递机制,有时也有缝隙连接的电传递,才能完成信息传递过程,突触根据功能可分兴奋和抑制性突触

11、。5、生理学知识5.1 整体水平5.1.1 反射经典神经生理学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证明,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 个部分组成。(1) 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2) 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3)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4)抑制分非条件抑制(超限抑制和外抑制)和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非条件抑制超限抑制:刺激强度

12、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超限抑制。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5.1.2 脑电自发电活动:没有特殊刺激时,记录到的脑电活动。诱发电活动: 给予或撤去对感觉系统或脑某一部位的特定刺激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电位变化,也叫事件相关电位,诱发电位。脑电图:记录多个细胞活动的结果。波频率范围( Hz)振幅( V ) 最明显部位心理状态13 1020 颞叶、枕叶深睡47 2040 颞叶、顶叶与情绪、精神状态有关,抑郁出现,愉快消失813 2

13、5100 枕叶醒、闭眼、安静1430 530 颞叶、顶叶、额叶醒、睁眼、注视物体、思考问题a 平均诱发电位:一组复合波,包括3 种成分。(教科书P127)早成分:刺激后10ms 内出现的一组波,代表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发出的神经冲动沿通路传导的过程,是感觉诱发电位,决定于刺激的物理特性。中成分:刺激后1050ms 出现的一组波。晚成分: 刺激后 50500ms 出现的一组波,感觉刺激诱发的继发反应,是外部刺激在高级脑中枢内引起的变化,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密切。P1、P100 正向波潜伏期 100ms 左右50150ms N2 负向波潜伏期 150250ms P3 正向波潜伏期250500ms 波形与

14、各感觉刺激模式的性质、强度无关,主要决定于被试的主观心理状态和对刺激意义的理解,又称意义波、理解波、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5.2 细胞水平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是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电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 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 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不衰减、兴奋性有变化、有不应期局部反应:可叠加、无不应期、衰减性传导6.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神经调质、递质、逆信使化学传递,少数部位有电传递(快)突触后细胞内传递: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15、膜与受体结合通道开启第二信使细胞内物质变化, 离子通道开启 第三节生理心理学的方法1、 生理心理学研究途径1.1 临床病例研究:偶然事件引起的脑损伤病人。以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可信,但被试样本太少,个 体差异大,很难进行比较。1.2 实验室内的研究(主要手段):用动物进行实验,可进行有损伤试验,扩大实验领域,但由于不同种族差异较大,而所观察的动物行为可能有关很多个心理现象,所以在解释时要考虑多个方面。2、研究方法2.1 实验损毁法:根据脑损毁动物行为的改变来推测损毁脑区的功能。基本原理:特定脑区功能对应某种机体行为,在相应脑区损伤后,动物不能执行这种行为。具体步骤:1) 特定脑区的破坏、失活:(

16、1)寻找特定脑区:立体定位手术(脑立体定位仪P18、脑图谱P17)麻醉固定切开皮肤找前囟门确定进针点插入刺激缝合等待苏醒观察(2)损毁方法:a射频损毁:高频交流电破坏电极尖端的所有脑组织。但可能会破坏其他脑区的轴突,无法分辨现象是由于胞体还是由路过纤维的脑区引起。b 兴奋性损毁:用兴奋性的氨基酸(红藻氨酸)破坏导管尖端的细胞胞体,保留路过此区的神经纤维。c 局麻药物:可恢复,可在同一动物身上比较损毁前后的效果(恢复、行为表现)。d 冷冻剂、吸出法:原理:利用冷冻探头,放在开颅后的硬脑膜下,使温度降至20oC 时,即可产生大脑皮质局部性短暂功能阻断效应。拿掉冷冻探头,脑组织温度回升,其功能不仅可以恢复,尚无组织变性的继发性后作用。可逆性脑损伤2) 组织学方法鉴定损伤部位:将动物处死组织固定(将取出的脑组织放入福尔马林中,阻止自溶、脑组织变硬,防菌)切片制片染色观察(光学、电子显微镜)3) 束路追踪法: (1)追踪传出通路(轴突):a 顺行标记法:用可被树突、胞体却不能被轴突摄取的化合物,此化合物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